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17-34页 |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知识社群的发展 | 第17-26页 |
2.1.1 微信知识社群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2 微信知识社群的分类 | 第19-23页 |
2.1.3 微信知识社群的特征 | 第23-26页 |
2.2 用户感知价值理论 | 第26-29页 |
2.2.1 感知价值的概念和构成维度 | 第26-27页 |
2.2.2 网络社群感知价值的构成和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2.2.3 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微信知识社群感知价值构成维度 | 第28-29页 |
2.3 社会影响理论 | 第29-31页 |
2.3.1 社会影响理论的内涵 | 第29-30页 |
2.3.2 社会影响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2.4 社群持续参与意愿 | 第31-34页 |
2.4.1 解释个体行为和意愿的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 第31-32页 |
2.4.2 社群持续参与意愿的相关研究 | 第32-34页 |
3 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 第34-38页 |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5-38页 |
3.2.1 社群成员感知价值和社会影响因素的关系假设 | 第35-36页 |
3.2.2 社会影响因素与社群持续参与意愿的关系假设 | 第36-38页 |
4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第38-56页 |
4.1 研究变量的测量 | 第38-42页 |
4.1.1 变量的定义 | 第39页 |
4.1.2 变量的测量 | 第39-42页 |
4.2 问卷前测与小样本检验 | 第42-52页 |
4.2.1 小样本的数据描述 | 第42-44页 |
4.2.2 量表的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4-49页 |
4.2.3 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49-52页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2-56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2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52页 |
4.3.3 信度分析 | 第52-53页 |
4.3.4 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53-54页 |
4.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54-56页 |
5 假设模型的检验 | 第56-81页 |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6-63页 |
5.2 数据质量评估 | 第63-68页 |
5.2.1 信度分析 | 第63-65页 |
5.2.2 效度分析 | 第65-68页 |
5.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68-81页 |
5.3.1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68-73页 |
5.3.2 假设模型的检验 | 第73-8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1-9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5页 |
6.1.1 个体属性影响用户持续参与意愿 | 第81-82页 |
6.1.2 用户感知价值影响社会认同、群体规范与主观规范 | 第82-84页 |
6.1.3 社会影响因素影响用户持续参与意愿 | 第84-85页 |
6.2 微信知识社群运营的启示与建议 | 第85-88页 |
6.2.1 个体属性影响社群定位 | 第86页 |
6.2.2 价值、认同与规范:社群维系的关键 | 第86-88页 |
6.2.3 社群变现—社群价值的最大化 | 第88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02页 |
附录一 | 第94-98页 |
附录二 | 第98-99页 |
附录三 | 第99-100页 |
附录四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