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韵脚字在中国古代诗歌表情程度上的作用 | 第14-22页 |
第一节 汉语韵母系统中,充当韵腹的元音开口度的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以小开口度元音为韵腹的韵字在诗歌表情程度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以大开口度元音为韵腹的韵字在诗歌表情程度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以中开口度为韵腹的韵字在诗歌表情程度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五节 韵头对韵母开口度的影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韵脚字在中国古代诗歌表情性质上的作用 | 第22-29页 |
第一节 韵脚字韵腹发音的物理属性 | 第22-24页 |
第二节 韵腹与诗歌表达情感性质的关系 | 第24-27页 |
第三节 “阴”“阳”“入”三韵韵尾在诗歌表情性质中的不同作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浅析转韵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 第29-38页 |
第一节 《诗经》中的转韵现象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楚辞的转韵现象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古体诗的转韵现象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 第33-38页 |
第四章 韵脚字发音在配合诗歌表情中所表现出的不协调性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古今读音演变造成的不协调 | 第38-41页 |
第二节 诗歌创作时严格依据韵书造成的不协调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韵脚字对诗歌表情配合作用的界定 | 第43-47页 |
一、韵脚字对诗歌表情的配合作用属于声与情的范畴 | 第43-45页 |
二、“声请说”中的“声”,是包括用韵在内的广泛意义的“声” | 第45-46页 |
三、用韵对表情的作用可以暂且认定是一种“亚修辞手法” | 第46-47页 |
余论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