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0-11页 |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涵义 | 第10页 |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涵义 | 第10页 |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10-11页 |
四、道德重建 | 第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三、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道德重建的浙江现象 | 第20-42页 |
第一节 浙江的时代语境 | 第20-28页 |
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 第20-23页 |
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 | 第23-26页 |
三、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内化与外化: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载体 | 第28-33页 |
一、内化和外化的机制模型 | 第28-29页 |
二、内化和外化的循环载体 | 第29-33页 |
第三节 自律与他律: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取向 | 第33-36页 |
一、道德的自律和他律 | 第33-34页 |
二、自律和他律的双重构建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全域化实践: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36-42页 |
一、家庭伦理的现代构建 | 第36-39页 |
二、社会秩序的现代构建 | 第39-40页 |
三、浙江样本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浙江省道德重建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2-52页 |
第一节 农村文化礼堂+:乡村传统美德的全域化实践 | 第42-46页 |
一、案例描述: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 第42-43页 |
二、“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最美“盆景”变“风景”:杭州市“最美现象” | 第46-49页 |
一、案例描述:杭州市打造“最美”系列品牌 | 第46-47页 |
二、道德模范的精神引领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民间设奖二十年: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 | 第49-50页 |
一、案例描述:德清的民间道德力量 | 第49页 |
二、“上下结合”的道德建设思路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浙江样本评述 | 第50-52页 |
一、内化和外化的良性循环 | 第50-51页 |
二、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统一 | 第51页 |
三、全域化实践模式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深化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 第52-57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 | 第52-54页 |
一、加强道德立法工作 | 第52页 |
二、完善道德制度体系建设 | 第52-53页 |
三、强化道德立法的可执行性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增强道德自律能力 | 第54-55页 |
一、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常识化风俗化 | 第54页 |
二、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解释性和实用性 | 第54-55页 |
三、积极培育区域性传统美德品牌 | 第55页 |
第三节 进一步推动全域化建设进程 | 第55-57页 |
一、传承内容的全域化覆盖 | 第56页 |
二、传播载体的全域化创新 | 第56-57页 |
三、实现城市和乡村、中国和世界的全域化凿通 | 第57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