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14-16页 |
1、方法工具 | 第14-15页 |
2、理论工具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创新点 | 第16-17页 |
2、不足点 | 第17-18页 |
二、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推进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一)生活垃圾的涵义界定 | 第18页 |
(二)垃圾分类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 | 第19-20页 |
三、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以来的现状 | 第20-25页 |
(一)成绩显著 | 第20-22页 |
1、分类意识早,环保公益组织添砖加瓦 | 第20-21页 |
2、推广目标明确,分类区域稳步拓展 | 第21页 |
3、基础设施和处理能力有力提升 | 第21-22页 |
4、简单的考核机制初步建立 | 第22页 |
(二)问题重重 | 第22-25页 |
1、前端政府配套政策制定和宣传滞后,顶层制度难以落实 | 第22-23页 |
2、中端参与力量单一,全面协同难以持续 | 第23页 |
3、末端流程设计、整合不科学,运行系统化受阻 | 第23-25页 |
四、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推进受制约的原因 | 第25-30页 |
(一)前端的配套准备不足 | 第25-27页 |
1、立法和政策配套欠缺 | 第25页 |
2、分类标准规范模糊 | 第25-26页 |
3、资金投入不足 | 第26页 |
4、基础设施投入简单 | 第26-27页 |
(二)中端引导、收集存在弊端 | 第27-28页 |
1、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不持久 | 第27页 |
2、垃圾收集过程混乱 | 第27-28页 |
(三)末端处理与管理滞后 | 第28-30页 |
1、末端处理体系建设滞后与缺乏 | 第28页 |
2、生活垃圾分类末端管理不善 | 第28-30页 |
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做法 | 第30-36页 |
(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特色做法 | 第30-33页 |
1、日本的生活垃圾分类世界闻名 | 第30-31页 |
2、美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详细全面 | 第31-32页 |
3、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特点鲜明 | 第32-33页 |
(二)我国部分地区的特色做法 | 第33-36页 |
1、北京模式 | 第33-34页 |
2、深圳模式 | 第34-35页 |
3、广州:轻工模式 | 第35-36页 |
六、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推进的建议 | 第36-44页 |
(一)前端基础保障 | 第36-38页 |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 第36-37页 |
2、加大专项资金的补贴投入 | 第37-38页 |
(二)中端改进加强 | 第38-41页 |
1、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宣教机制 | 第38-40页 |
2、改善垃圾收集、清运方式 | 第40页 |
3、畅通生活垃圾回收渠道,鼓励资源回收产业化 | 第40-41页 |
(三)末端科学提效率 | 第41-44页 |
1、引入各项指标,纳进考核体系 | 第42页 |
2、实行垃圾按量收费制度,体现“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 第42-43页 |
3、借助物质奖励,鼓励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43页 |
4、利用网络科技,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七、结语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