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农业碳排放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1.1 碳排放 | 第20页 |
2.1.2 农业碳排放 | 第20页 |
2.2 基础理论体系 | 第20-25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2.3 “3E”理论体系 | 第21-22页 |
2.2.4 低碳经济理论体系 | 第22页 |
2.2.5 脱钩效应 | 第22-24页 |
2.2.6 库兹涅茨“倒U”曲线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青岛市农业碳排放估算及制约因素 | 第26-33页 |
3.1 研究地区发展概况 | 第26页 |
3.2 碳排放估算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3.3 各变量碳排放的估算 | 第26-30页 |
3.4 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强度 | 第30-31页 |
3.5 青岛市农业低碳排放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31-32页 |
3.5.1 整体环境约束限制 | 第31页 |
3.5.2 能源消费的不合理 | 第31页 |
3.5.3 农资利用率低 | 第31-32页 |
3.5.4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第32页 |
3.5.5 农业劳动力人口增长过快 | 第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3-51页 |
4.1 模型介绍 | 第33页 |
4.2 变量的选择 | 第33-34页 |
4.3 Johansen-Juselius检验 | 第34-42页 |
4.3.1 单位根检 | 第34-37页 |
4.3.2 滞后期数选择 | 第37-38页 |
4.3.3 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 | 第38-41页 |
4.3.4 EKC曲线验证 | 第41-42页 |
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下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2-45页 |
4.5 IRF脉冲响应函数 | 第45-48页 |
4.6 方差分解 | 第48-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促进青岛市农业生产低碳减排的建议 | 第51-55页 |
5.1 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转变作业方式 | 第51页 |
5.1.1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 第51页 |
5.1.2 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1页 |
5.1.3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 第51页 |
5.2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 | 第51-53页 |
5.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第51-52页 |
5.2.2 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资使用效率 | 第52页 |
5.2.3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 第52页 |
5.2.4 农村化企实行“进区入园” | 第52页 |
5.2.5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 第52页 |
5.2.6 集中整治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 第52-53页 |
5.3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低碳意识 | 第53页 |
5.3.1 建立教育为主、责罚为辅的监督体系 | 第53页 |
5.3.2 增加低碳意识宣传渠道 | 第53页 |
5.4 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 | 第53-54页 |
5.4.1 征收农业碳税,控制排放总量 | 第53-54页 |
5.4.2 构建合理的碳交易所 | 第54页 |
5.5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保护力度 | 第54页 |
5.5.1 出台刚性法律规定,严格遵守生态红线 | 第54页 |
5.5.2 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 | 第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件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