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地源热泵技术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2.4 浅层地温能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2.5 云南省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现状与勘查评价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 调查方法研究 | 第18-27页 |
2.1 调查工作技术路线 | 第18页 |
2.2 调查工作方法 | 第18-27页 |
3 适宜性分区方法研究 | 第27-43页 |
3.1 适宜性分区 | 第27-34页 |
3.1.1 分区目的 | 第27页 |
3.1.2 分区原则 | 第27页 |
3.1.3 分区依据 | 第27-28页 |
3.1.4 分区类型 | 第28页 |
3.1.5 评价方法确定 | 第28-34页 |
3.2 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 第34-38页 |
3.2.1 地下水地源热泵评价指标选取 | 第34-35页 |
3.2.2 地下水地源热泵评价体系建立 | 第35-36页 |
3.2.3 因子权重确定 | 第36-37页 |
3.2.4 综合评价 | 第37-38页 |
3.3 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 第38-43页 |
3.3.1 地埋管地源热泵评价指标选取 | 第38-40页 |
3.3.2 评价体系建立 | 第40-41页 |
3.3.3 因子权重确定 | 第41页 |
3.3.4 综合评价 | 第41-43页 |
4 资源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43-48页 |
4.1 浅层地温能热容量计算 | 第43-45页 |
4.1.1 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4.1.2 计算网格剖分 | 第44-45页 |
4.2 浅层地温能换热功率计算 | 第45-47页 |
4.2.1 地下水地源热泵换热功率计算 | 第45-46页 |
4.2.2 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功率计算 | 第46-47页 |
4.3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 第47-48页 |
5 昆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研究 | 第48-104页 |
5.1 调查区浅层地温能地质条件 | 第48-84页 |
5.1.1 浅层地质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5.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9-67页 |
5.1.3 调查区岩土体热物性特征 | 第67-78页 |
5.1.4 地层热响应特征 | 第78-82页 |
5.1.5 调查区环境地质问题 | 第82-84页 |
5.2 适宜性分区 | 第84-91页 |
5.2.1 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 第84-88页 |
5.2.2 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 第88-90页 |
5.2.3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 | 第90-91页 |
5.3 资源量计算 | 第91-104页 |
5.3.1 浅层地温能热容量计算 | 第91-93页 |
5.3.2 浅层地温能换热功率计算 | 第93-98页 |
5.3.3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 第98-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