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2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国产宫斗剧 | 第12-18页 |
2.1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概述 | 第12-15页 |
2.1.1 形成与发展 | 第12页 |
2.1.2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理解 | 第12-14页 |
2.1.3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 第14页 |
2.1.4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14-15页 |
2.2 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国产宫斗剧 | 第15-18页 |
2.2.1 宫斗剧的界定 | 第15-16页 |
2.2.2 国产宫斗剧的大众文化性质及倾向 | 第16-18页 |
3 对大众文化产品《甄嬛传》特点的批判 | 第18-33页 |
3.1 商品化视角下的《甄嬛传》 | 第18-21页 |
3.1.1 追求利益成为第一要义 | 第18-19页 |
3.1.2 消费变成了“一般产品”的消费 | 第19-20页 |
3.1.3 商品化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张 | 第20-21页 |
3.2 标准化视角下的《甄嬛传》 | 第21-25页 |
3.2.1 重复和复制 | 第21-22页 |
3.2.2 同质化现象 | 第22-24页 |
3.2.3 标准化破坏了艺术的整体性 | 第24-25页 |
3.3 技术化视角下的《甄嬛传》 | 第25-26页 |
3.3.1 商品化离不开产品技术化的支持 | 第25-26页 |
3.3.2 商品化促进了技术化的发展 | 第26页 |
3.3.3 技术化帮助大众文化控制和操纵功能更好地实现 | 第26页 |
3.4 伪个性化视角下的《甄嬛传》 | 第26-33页 |
3.4.1 《甄嬛传》语言对《红楼梦》的效仿 | 第27-29页 |
3.4.2 《甄嬛传》追求正剧品质但名不副实 | 第29-30页 |
3.4.3 对历史人物的个性化解读是伪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 第30-33页 |
4 对大众文化产品《甄嬛传》功能的批判 | 第33-42页 |
4.1 意识层面——沦为操纵意识的工具 | 第33-36页 |
4.1.1 带有欺骗性的目的 | 第33-34页 |
4.1.2 带有技术化的手段 | 第34页 |
4.1.3 带有控制性的结果 | 第34-36页 |
4.2 无意识层面——心理操纵 | 第36-42页 |
4.2.1 心理操纵的形式 | 第36-38页 |
4.2.2 心理操纵的结果 | 第38-42页 |
5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国产宫斗剧研究的影响 | 第42-46页 |
5.1 合理性 | 第42-44页 |
5.1.1 更全面,更深入 | 第42页 |
5.1.2 批判意义更浓厚 | 第42-43页 |
5.1.3 丰富了我国电视剧批评理论 | 第43-44页 |
5.2 局限性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