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14-23页 |
1.1.1 纳米材料特性 | 第14-15页 |
1.1.2 不同形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5-21页 |
1.1.3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1-23页 |
1.2 聚合酞菁的研究概况 | 第23-32页 |
1.2.1 酞菁及金属酞菁配合物 | 第23-27页 |
1.2.1.1 酞菁及金属酞菁配合物简介 | 第23-24页 |
1.2.1.2 酞菁及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 第24-25页 |
1.2.1.3 酞菁及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结构特性及应用 | 第25-27页 |
1.2.2 聚合酞菁 | 第27-32页 |
1.2.2.1 酞菁聚合物的分类及合成 | 第27-30页 |
1.2.2.2 酞菁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 第30-32页 |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32-33页 |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FePc/Fe_3O_4杂化磁性材料制备、表征及其性能 | 第34-5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35页 |
2.2.2 双邻苯二甲腈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3 FePc/Fe_3O_4杂化磁性微球制备 | 第36页 |
2.2.4 测试表征 | 第36-37页 |
2.2.4.1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 第36页 |
2.2.4.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Vis) | 第36-37页 |
2.2.4.3 热失重分析(TGA) | 第37页 |
2.2.4.4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37页 |
2.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7页 |
2.2.4.6 形貌表征 | 第37页 |
2.2.4.7 磁性能测试(VSM) | 第37页 |
2.2.4.8 微波电磁性能测试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2.3.1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37-41页 |
2.3.1.1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的FT-IR、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37-39页 |
2.3.1.2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39-40页 |
2.3.1.3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的XPS分析 | 第40页 |
2.3.1.4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热失重分析 | 第40-41页 |
2.3.2 FePc/Fe_3O_4杂化材料形貌表征 | 第41-42页 |
2.3.3 FePc/Fe_3O_4杂化材料形成机理 | 第42-43页 |
2.3.4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的磁性能 | 第43-44页 |
2.3.5 FePc/Fe_3O_4杂化材料的电磁性能 | 第44-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超支化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 | 第50-69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51页 |
3.2.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1页 |
3.2.3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制备 | 第51-52页 |
3.2.4 测试表征 | 第52-53页 |
3.2.4.1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 第52页 |
3.2.4.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Vis) | 第52页 |
3.2.4.3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52页 |
3.2.4.4 热失重分析(TGA) | 第52页 |
3.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52页 |
3.2.4.6 形貌表征(SEM、TEM) | 第52-53页 |
3.2.4.7 磁性能测试(VSM) | 第53页 |
3.2.4.8 微波电磁性能测试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3.3.1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3-58页 |
3.3.1.1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FT-IR和UV-Vis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3.3.1.2 Fe_3O_4/HBCu Pc 杂化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55页 |
3.3.1.3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 第55-56页 |
3.3.1.4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XPS分析 | 第56-58页 |
3.3.2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形貌表征 | 第58-60页 |
3.3.3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磁性能 | 第60-61页 |
3.3.4 HBCuPc/Fe_3O_4杂化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 | 第61-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FePc-Fe_3O_4/聚芳醚腈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 | 第69-77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70页 |
4.2.2 FePc-Fe_3O_4/PEN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0-71页 |
4.2.3 测试表征 | 第71页 |
4.2.3.1 SEM测试 | 第71页 |
4.2.3.2 热失重分析(TGA) | 第71页 |
4.2.3.3 力学性能侧 | 第71页 |
4.2.3.4 磁性能测试(VSM)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4.3.1 FePc-Fe_3O_4/PEN纳米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 第71-74页 |
4.3.2 FePc-Fe_3O_4/PEN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 第74页 |
4.3.3 FePc-Fe_3O_4/PEN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74-75页 |
4.3.4 FePc-Fe_3O_4/PEN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能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三维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形貌控制及其性能研究 | 第77-93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8-81页 |
5.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78页 |
5.2.2 不同预聚度的FePc聚合物的合成 | 第78-79页 |
5.2.3 “玫瑰刺”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 | 第79-80页 |
5.2.4 “花瓣”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 | 第80页 |
5.2.5 测试与表征 | 第80-81页 |
5.2.5.1 纺丝液的表面张力 | 第80页 |
5.2.5.2 纺丝液的粘度 | 第80页 |
5.2.5.3 复合纤维的UV-Vis DRS分析 | 第80页 |
5.2.5.4 形貌表征 | 第80-81页 |
5.2.5.5 复合纤维的荧光性能 | 第8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1页 |
5.3.1 “玫瑰刺”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 | 第81-86页 |
5.3.1.1 “核壳”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 | 第81-83页 |
5.3.1.2 “玫瑰刺”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 | 第83-84页 |
5.3.1.3 “玫瑰刺”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控制 | 第84-86页 |
5.3.2 “花瓣”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 | 第86-91页 |
5.3.2.1 “花瓣”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 | 第86页 |
5.3.2.2 “花瓣”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控制 | 第86-88页 |
5.3.2.3 “花瓣”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形成机理 | 第88-90页 |
5.3.2.4 “花瓣”状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的荧光性能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刺藤”化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界面及力学性能研究 | 第93-104页 |
6.1 引言 | 第93-9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4-97页 |
6.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94页 |
6.2.2 多尺度“刺藤”化FePc/PEN微/纳米复合纤维制备 | 第94-95页 |
6.2.3 多尺度“刺藤”化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制备 | 第95-96页 |
6.2.4 测试与表征 | 第96-97页 |
6.2.4.1 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弯曲断面形貌 | 第96页 |
6.2.4.2 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动态热机械性能 | 第96页 |
6.2.4.3 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力学性能 | 第96-9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2页 |
6.3.1 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断面形貌分析 | 第97-99页 |
6.3.2 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 第99-100页 |
6.3.3 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力学性能 | 第100-101页 |
6.3.4 “玫瑰刺”状FePc/PEN微/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增韧增强机理 | 第101-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4-105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4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