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新型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简介 | 第16-18页 |
1.2.1 新型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的国外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2.2 新型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的国内发展背景 | 第17-18页 |
1.3 GJ钢的工程应用 | 第18-19页 |
1.3.1 GJ钢的特点及优势 | 第18页 |
1.3.2 GJ钢的工程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4 GJ钢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学术意义 | 第21-23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3 学术意义 | 第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及结构屈曲分析方法 | 第24-34页 |
2.1 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 | 第24-28页 |
2.1.1 轴心受压构件整体稳定问题的研究 | 第24页 |
2.1.2 缺陷对于轴心受压构件整体稳定的影响 | 第24-25页 |
2.1.3 各国柱子曲线的相关研究情况 | 第25-27页 |
2.1.4 φ系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2.2 结构屈曲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2.2.1 结构的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29页 |
2.2.2 结构的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Q460GJ钢焊接H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34-86页 |
3.1 材性试验 | 第34-39页 |
3.1.1 试样设计 | 第34-37页 |
3.1.2 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37-39页 |
3.2 残余应力试验 | 第39-48页 |
3.2.1 切条法测残余应力的试验原理 | 第39-40页 |
3.2.2 试件设计 | 第40-43页 |
3.2.3 切条法测残余应力的试验过程 | 第43-45页 |
3.2.4 残余应力的分布模式 | 第45-48页 |
3.3 长柱轴心受压试验 | 第48-84页 |
3.3.1 试验方案 | 第48-53页 |
3.3.2 试验装置及测量内容 | 第53-70页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Q460GJ钢焊接H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86-106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86-95页 |
4.1.1 试件概况 | 第86-88页 |
4.1.2 单元类型选取 | 第88页 |
4.1.3 材料属性 | 第88-89页 |
4.1.4 有限元模型 | 第89-91页 |
4.1.5 支座约束及荷载施加 | 第91-92页 |
4.1.6 分析过程 | 第92-95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95-105页 |
4.2.1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95-99页 |
4.2.2 有限元结果与理论及试验结果对比 | 第99-10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5 Q460GJ钢焊接H形轴压构件的柱子曲线研究 | 第106-150页 |
5.1 ABAQUS有限元参数化分析柱子曲线计算 | 第106-119页 |
5.1.1 柱子曲线算例参数 | 第106-107页 |
5.1.2 ABAQUS有限元分析柱子曲线结果 | 第107-119页 |
5.2 ABAQUS分析结果与规范的对比 | 第119-1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6.1 结论 | 第150-151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页 |
6.3 展望 | 第151-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附录 | 第16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16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