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中国乡村旅游时代的迅猛发展 | 第12-13页 |
1.1.2 乡村旅游下的村落空间发展需求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3.1 乡村旅游 | 第14-15页 |
1.3.2 村落与巴渝村落 | 第15-16页 |
1.3.3 旅游发展规划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0页 |
1.4.1 国内研究 | 第16-19页 |
1.4.2 国外研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 第21-24页 |
2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巴渝村落发展的重新审视 | 第24-38页 |
2.1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 第24-26页 |
2.1.1 我国旅游消费时代 | 第24-25页 |
2.1.2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2.2 巴渝村落的特殊性 | 第26-33页 |
2.2.1 顺应地形下的村落分散式整体形态 | 第27-29页 |
2.2.2 自发建设下的村落松散式空间布局 | 第29-30页 |
2.2.3 移民文化背景下的村落社会生态关系 | 第30-31页 |
2.2.4 独具区域特色的山水环境和建筑风貌特征 | 第31-33页 |
2.3 多元主体的介入 | 第33-36页 |
2.3.1 多元主体的相互关系 | 第33-34页 |
2.3.2 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 | 第34-35页 |
2.3.3 多元主体的共生协调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巴渝村落空间规划的现状问题 | 第38-44页 |
3.1 巴渝村落空间规划突显的主要问题 | 第38-41页 |
3.1.1 空间格局未充分挖掘 | 第38-39页 |
3.1.2 空间环境体验性未突出 | 第39-40页 |
3.1.3 周边山水资源未充分利用 | 第40页 |
3.1.4 功能业态未同步更新 | 第40-41页 |
3.2 巴渝村落空间规划建设的反思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4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巴渝村落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第44-58页 |
4.1 巴渝村落乡村旅游导向下的发展趋势 | 第44-48页 |
4.2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巴渝村落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 第48-55页 |
4.2.1 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 | 第48-51页 |
4.2.2 村落山水格局的塑造 | 第51-53页 |
4.2.3 村落文化氛围的营造 | 第53-54页 |
4.2.4 村落生活要素的完善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 巴渝传统村落空间规划实践应用研究——以重庆巫山当阳大峡谷忍子坪为例 | 第58-80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8-65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58-60页 |
5.1.2 区域资源 | 第60-62页 |
5.1.3 区域对比与发展诉求 | 第62-65页 |
5.2 规划策略 | 第65-78页 |
5.2.1 空间形态——有机散落,与自然相融 | 第65-68页 |
5.2.2 山水格局——游居一体,与风景相伴 | 第68-74页 |
5.2.3 文化氛围——返璞归真,筑原乡风情 | 第74-75页 |
5.2.4 生活要素——点石成金,塑古寨风光 | 第75-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建议措施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第90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