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 | 第9-12页 |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意识形态的分类 | 第10-12页 |
二、 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12-26页 |
(一) 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第12-16页 |
1. 从对观念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 第12-13页 |
2. 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13-14页 |
3.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 | 第14-16页 |
(二) 葛兰西:文化霸权 | 第16-20页 |
1. “实践哲学” | 第16-17页 |
2. “市民社会” | 第17-18页 |
3. “传统知识分子”与“有组织的知识分子” | 第18-19页 |
4. 文化霸权理论 | 第19-20页 |
(三) 阿尔都塞:科学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20-26页 |
1. 意识形态和科学 | 第21-23页 |
2. “认识论的断裂” | 第23-24页 |
3. 对人道主义的批判 | 第24-26页 |
三、 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三者意识形态理论对国家理论构建作用的发展与继承 | 第26-32页 |
(一)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国家理论的构建作用 | 第26-27页 |
1.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 第26页 |
2. 国家的消亡 | 第26-27页 |
3. 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前提 | 第27页 |
(二) 葛兰西:文化霸权对国家理论的建构作用 | 第27-29页 |
1. 葛兰西对马克思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理论的发展与继承 | 第27-28页 |
2. 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 | 第28-29页 |
(三)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国家理论的建构作用 | 第29-32页 |
1.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第29-31页 |
2. 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继承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