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利用激光吸收光谱测量火焰中的碳烟颗粒浓度、温度以及气体浓度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1.3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技术第17-21页
        1.3.1 TDLAS技术应用于气体检测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2 TDLAS技术应用于空间分布重建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火焰中碳烟颗粒的测量第21-26页
        1.4.1 侵入式测量第21-23页
        1.4.2 非侵入式测量第23-26页
    1.5 碳烟颗粒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第26-31页
        1.5.1 碳烟颗粒的成核过程第27-29页
        1.5.2 碳烟颗粒的成熟过程第29-30页
        1.5.3 火焰中碳烟颗粒生成的影响因素第30-31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1-34页
第二章 测量的基本原理第34-48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Beer-Lambert定律第34-35页
    2.3 线型函数第35-38页
        2.3.1 Gaussian线型函数第36页
        2.3.2 Lorentzian线型函数第36-37页
        2.3.3 Voigt线型函数第37-38页
    2.4 分子吸收光谱测量技术第38-45页
        2.4.1 扫描波长直接吸收测量方法第38-40页
        2.4.2 固定波长直接吸收测量方法第40-42页
        2.4.3 波长调制测量方法第42-45页
    2.5 Mie散射理论及Rayleigh近似求解第45-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高温环境下气体温度和浓度同时测量第48-72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测量谱线的选择第49-56页
    3.3 气体吸收池中同时测量高温CO_2的温度和浓度第56-65页
        3.3.1 高温气体吸收池测量系统第58-59页
        3.3.2 不同工况下测量CO_2温度和浓度第59-63页
        3.3.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第63-65页
    3.4 预混平面火焰中同时在线测量CO_2温度和浓度第65-70页
        3.4.1 平面预混火焰测量系统第65-67页
        3.4.2 不同燃烧工况下测量CO_2温度、浓度及H_2O浓度第67页
        3.4.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第67-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火焰中碳烟颗粒浓度、温度及气体浓度同时测量第72-96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基本原理介绍第73-76页
    4.3 测量谱线的选择第76-79页
    4.4 实验系统介绍第79-82页
        4.4.1 激光测量系统第79-80页
        4.4.2 燃烧系统第80-81页
        4.4.3 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第81-82页
    4.5 预混火焰多参数同时测量实验第82-94页
        4.5.1 实验工况设定第82-83页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3-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对火焰中碳烟颗粒生成的影响第96-127页
    5.1 引言第96-97页
    5.2 实验系统及方法第97-102页
        5.2.1 扩散火焰燃烧试验台及多参数测量系统第97页
        5.2.2 激光探测系统第97-98页
        5.2.3 扩散火焰燃烧器第98-100页
        5.2.4 水蒸气发生装置第100-101页
        5.2.5 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第101-102页
    5.3 水蒸气影响碳烟颗粒生成的实验研究第102-114页
        5.3.1 实验工况设定第102-103页
        5.3.2 测量参数与测量位置第103-104页
        5.3.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第104-112页
        5.3.4 水蒸气影响火焰中碳烟生成的机理分析第112-114页
    5.4 二氧化碳影响碳烟颗粒生成的实验研究第114-125页
        5.4.1 实验工况设定第114-115页
        5.4.2 测量参数与测量位置第115-116页
        5.4.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第116-123页
        5.4.4 二氧化碳影响碳烟生成的机理分析第123-125页
    5.5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火焰中多种参数二维分布同时重建第127-158页
    6.1 引言第127页
    6.2 预混火焰中温度和H_2O浓度二维分布同时重建第127-146页
        6.2.1 预混火焰重建模型和重建算法介绍第127-131页
        6.2.2 实验测量系统及方法介绍第131-136页
        6.2.3 预混火焰中温度和H_2O浓度二维分布同时重建第136-146页
    6.3 扩散火焰中温度、碳烟颗粒浓度及H_2O浓度二维分布同时重建第146-156页
        6.3.1 扩散火焰重建模型和重建算法介绍第147-150页
        6.3.2 实验测量系统及方法介绍第150-152页
        6.3.3 轴对称扩散火焰中温度、碳烟浓度和H_2O浓度二维分布同时重建第152-156页
    6.4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158-163页
    7.1 全文总结第158-161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61-162页
    7.3 研究内容展望第162-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燃烧过程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析出转化研究
下一篇:环路行波热声发动机声阻抗匹配的机理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