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水稻穗枯病病原侵染寄主过程及寄主抗病反应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9页
    1.1 水稻穗枯病的症状及其为害情况第16-17页
    1.2 水稻穗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第17-25页
        1.2.1 病原菌种类第17-18页
        1.2.2 生物学特性第18-19页
        1.2.3 侵染规律第19页
        1.2.4 致病因子第19-23页
        1.2.5 菌株多样性第23页
        1.2.6 基因组学研究第23-24页
        1.2.7 检测手段第24-25页
    1.3 水稻穗枯病的防治第25-27页
        1.3.1 农业防治第25页
        1.3.2 化学防治第25-26页
        1.3.3 生物防治第26-27页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水稻品种抗穗枯病鉴定的接种方法探索第29-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1.1 菌种来源及培养第30页
        2.1.2 水稻的培育及种植第30页
        2.1.3 水稻品种抗穗枯病鉴定的接种方法筛选第30-31页
        2.1.4 1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穗枯病的抗性鉴定第31-3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2.2.1 水稻品种抗穗枯病鉴定的接种方法第32-34页
        2.2.2 1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穗枯病的抗性第34-37页
    2.3 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孕穗期之前的侵染过程第39-5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44页
        3.1.1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植株中的扩展情况第40-41页
        3.1.2 水稻穗枯病菌从水稻的根、叶鞘和叶片的侵染过程观察第41-4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4-55页
        3.2.1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植株中的扩展情况第44-47页
        3.2.2 水稻穗枯病菌从水稻根、叶鞘和叶片的侵染过程第47-55页
    3.3 讨论第55-57页
        3.3.1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植株中的扩展情况第55页
        3.3.2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根、叶鞘和叶片的侵染方式第55-57页
第四章 水稻穗枯病菌侵染稻穗的过程及对小穗细胞结构的影响第57-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4.1.1 水稻穗枯病菌侵染稻穗过程的观察第57-58页
        4.1.2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小穗上初侵染点的观察第58页
        4.1.3 水稻穗枯病菌对水稻小穗结构影响的观察第58-5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9-66页
        4.2.1 水稻穗枯病菌在稻穗的侵染过程第59-62页
        4.2.2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小穗上的初侵染点第62-63页
        4.2.3 水稻穗枯病菌对水稻小穗细胞结构的影响第63-66页
    4.3 讨论第66-68页
        4.3.1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穗部的侵染方式第66页
        4.3.2 水稻穗枯病菌对水稻小穗细胞结构的影响第66-68页
第五章 水稻穗枯病菌胁迫下水稻的抗病反应第68-10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9-75页
        5.1.1 水稻品种及培育方法第69-70页
        5.1.2 接种及取样第70页
        5.1.3 水稻防卫反应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第70-72页
        5.1.4 活性氧活性(含量)的测定第72-74页
        5.1.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74-7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5-95页
        5.2.1 接种组织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情况第75-81页
        5.2.2 接种组织活性氧的活力(含量)第81-87页
        5.2.3 接种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第87-95页
    5.3 讨论第95-100页
        5.3.1 水稻穗枯病菌胁迫下水稻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第95-97页
        5.3.2 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由穗枯病菌诱导产生ROS的变化第97-98页
        5.3.3 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由穗枯病菌诱导产生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第98-100页
第六章 几种杀菌剂(组合)对水稻穗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第100-110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3页
        6.1.1 培养基第101页
        6.1.2 菌悬液的配制第101页
        6.1.3 试验药剂第101-102页
        6.1.4 药剂的配制第102页
        6.1.5 药剂处理与培养第102页
        6.1.6 调查及数据处理第102-10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03-108页
        6.2.1 14种常用杀菌剂对水稻穗枯病菌的EC_(50)第103-105页
        6.2.2 复配杀菌剂对水稻穗枯病菌的EC_(50)第105-108页
    6.3 讨论第108-110页
第七章 总结第110-113页
    7.1 全文结论第110-111页
        7.1.1 穗枯病抗性鉴定的最佳人工接种方法第110页
        7.1.2 水稻品种对穗枯病的抗性第110页
        7.1.3 水稻穗枯病菌在水稻孕穗期之前的侵染过程第110页
        7.1.4 水稻穗枯病菌侵染稻穗的过程及对小穗细胞结构的影响第110-111页
        7.1.5 水稻穗枯病属于系统性侵染病害第111页
        7.1.6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穗枯病的抗病反应第111页
        7.1.7 几种杀菌剂(组合)对水稻穗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第111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111-112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7页
附表第127-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附录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
下一篇:概念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