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法的车内噪声控制与结构优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与控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 | 第10-11页 |
1.2.2 车内噪声控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有限元基本理论和分析模型建立 | 第17-24页 |
2.1 有限元分析基础 | 第17-19页 |
2.1.1 有限元分析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流程 | 第18-19页 |
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9-22页 |
2.2.1 几何结构的简化 | 第19页 |
2.2.2 车身结构网格的划分 | 第19页 |
2.2.3 模型质量的检查 | 第19-20页 |
2.2.4 材料属性的赋予 | 第20-21页 |
2.2.5 模型的装配与焊点模拟 | 第21-22页 |
2.3 有限元模型管理规范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车身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 第24-37页 |
3.1 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24-26页 |
3.1.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3.1.2 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25-26页 |
3.2 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 第26-29页 |
3.2.1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 第26-28页 |
3.2.2 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 | 第28-29页 |
3.3 车身结构模态性能优化 | 第29-36页 |
3.3.0 板件灵敏度分析 | 第29-33页 |
3.3.1 板件厚度的尺寸优化 | 第33-35页 |
3.3.2 优化结果仿真验证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车内声学性能分析 | 第37-49页 |
4.1 声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4.2 声腔模态分析 | 第38-41页 |
4.3 噪声传递函数分析 | 第41-48页 |
4.3.1 噪声传递函数概念 | 第41-43页 |
4.3.2 噪声传递函数工况 | 第43-44页 |
4.3.3 噪声传递函数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车内噪声诊断性分析 | 第49-60页 |
5.1 板件贡献度和节点贡献分析分析 | 第49-56页 |
5.1.1 板件贡献和节点贡献度分析原理 | 第49-50页 |
5.1.2 板件贡献度和节点贡献度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5.2 关键路径接附点动刚度分析 | 第56-59页 |
5.2.1 接附点动刚度分析理论 | 第56-57页 |
5.2.2 接附点动刚度分析结果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车内声学性能优化 | 第60-71页 |
6.1 车身结构优化思路 | 第60页 |
6.2 声腔板件结构优化 | 第60-66页 |
6.2.1 板件形貌和拓扑组合式优化 | 第61-62页 |
6.2.2 顶盖阻尼优化 | 第62-63页 |
6.2.3 优化结果分析与结构改进 | 第63-65页 |
6.2.4 优化方案仿真验证 | 第65-66页 |
6.3 接附点动刚度优化 | 第66-70页 |
6.3.1 前副车架结构优化 | 第66-69页 |
6.3.2 动刚度优化方案验证 | 第69-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