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 第9-10页 |
1.2.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影子银行概述 | 第13-23页 |
2.1 影子银行的含义以及分类 | 第13-14页 |
2.1.1 影子银行的含义 | 第13页 |
2.1.2 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 | 第13-14页 |
2.2 我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特征 | 第14-15页 |
2.3 影子银行的构成及与商业银行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 第15-19页 |
2.3.1 影子银行的构成及与商业银行体系的联系 | 第15-19页 |
2.3.2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的区别 | 第19页 |
2.4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与影子银行业务的关系 | 第19-21页 |
2.4.1 2008 年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 第19-20页 |
2.4.2 投行与影子银行业务的相似性 | 第20-21页 |
2.5 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2.5.1 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21-22页 |
2.5.2 监管套利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现状与问题 | 第23-32页 |
3.1 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形成及突破 | 第23-24页 |
3.2 现行金融监管的困境 | 第24-28页 |
3.2.1 金融监管理念的科学性不够 | 第24-25页 |
3.2.2 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25-26页 |
3.2.3 分业监管体制的固化容易导致的过度保护和捕获问题 | 第26页 |
3.2.4 宏观审慎管理不健全 | 第26-27页 |
3.2.5 监管竞争 | 第27页 |
3.2.6 监管空白 | 第27-28页 |
3.3 我国核心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第四章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第32-39页 |
4.1 英国影子银行监管体制 | 第32-33页 |
4.2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体制 | 第33-39页 |
4.2.1 机构型监管模式 | 第34页 |
4.2.2 功能型及伞状的监管模式 | 第34页 |
4.2.3 目标导向型金融监管模式 | 第34-35页 |
4.2.4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措施及启示 | 第35-3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若干法律建议 | 第39-44页 |
5.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9页 |
5.2 建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防火墙制度 | 第39-40页 |
5.3 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制度 | 第40-42页 |
5.4 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 | 第42-43页 |
5.5 强化落实国内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制度以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