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陈从周的学术道路 | 第10-17页 |
二、陈从周主要学术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一)乐峰《陈从周传》 | 第17-18页 |
(二)宋凡圣《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 第18-19页 |
(三)中国园林美学三种视野之对比分析 | 第19页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第一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 第22-45页 |
一、文学艺术思想的形成 | 第22-35页 |
(一)深厚的文学底蕴 | 第22-30页 |
(二)广博的艺术造诣 | 第30-35页 |
二、建筑史学基础的构建 | 第35-39页 |
(一)朱启钤古建筑营造之法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刘敦桢古建筑考证之法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三)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三、植根于传统文化构建的园林美学思想 | 第39-44页 |
(一)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39-41页 |
(二)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建构 | 第41-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第二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 | 第45-81页 |
一、《说园》美学思想的阐释 | 第45-52页 |
(一)诗意美的阐释 | 第45-47页 |
(二)画意美的阐释 | 第47-49页 |
(三)曲意美的阐释 | 第49-50页 |
(四)意境美的阐释 | 第50-52页 |
二、《说园》造园哲学思想的阐释 | 第52-69页 |
(一)静以悟动的辨证观 | 第52-55页 |
(二)造园之法“有法而无式”观 | 第55-67页 |
(三)“相反相成”的辨证观 | 第67-69页 |
三、《说园》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法分析 | 第69-80页 |
(一)造园之学 | 第70-78页 |
(二)复园续史 | 第78-79页 |
(三)品园叙游 | 第79-80页 |
注释 | 第80-81页 |
第三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 | 第81-109页 |
一、地方主义情怀的思想品格 | 第81-86页 |
(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著名论断 | 第81-82页 |
(二)“观之不足”的个性精神 | 第82-84页 |
(三)“昆曲唯美”的江南地方因素 | 第84-86页 |
二、基于园林艺术精神的学术思想比较 | 第86-97页 |
(一)陈从周与宗白华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 第86-92页 |
(二)陈从周与金学智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 第92-97页 |
三、基于江南园林艺术风格的东西方比较 | 第97-107页 |
(一)江南园林与台湾园林的同根艺术风格之比较 | 第99-104页 |
(二)江南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东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 第104-105页 |
(三)江南园林与英国园林的西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 第105-107页 |
注释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 | 第109-149页 |
一、古建筑园林勘察的现实超越 | 第109-118页 |
(一)《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的价值 | 第109-113页 |
(二)“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 | 第113-116页 |
(三)陈从周“恭王府”的学者之判“王府之最” | 第116-118页 |
二、江南语境下古园林修复与重构 | 第118-142页 |
(一)上海豫园的修复与重构 | 第118-130页 |
(二)宁波天一阁的修复与重构 | 第130-134页 |
(三)如皋水绘园的修复与重构 | 第134-142页 |
三、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的重构与超越 | 第142-148页 |
(一)盛唐建筑风格与日式建筑特点的鉴真纪念堂设计 | 第142-145页 |
(二)浑然天成的楠园设计 | 第145-146页 |
(三)循古尊今的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 第146-148页 |
注释 | 第148-149页 |
第五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 | 第149-168页 |
一、纽约“明轩”诞生的美国文化背景 | 第149-154页 |
(一)移筑“明轩”的历史背景 | 第149页 |
(二)移筑“明轩”的政治背景 | 第149-150页 |
(三)移筑“明轩”的文化背景 | 第150-154页 |
二、纽约“明轩”对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 | 第154-162页 |
(一)哲学理念的超越 | 第154-157页 |
(二)意境营造的超越 | 第157-158页 |
(三)审美格调的超越 | 第158-162页 |
三、纽约“明轩”移筑的文化意义 | 第162-165页 |
(一)中国园林美学在异域文化中的践行 | 第162-163页 |
(二)中国园林美学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 第163-164页 |
(三)中国式园林空间设计思想的跨文化价值 | 第164-165页 |
四、中国园林走出国门的现实意义 | 第165-166页 |
注释 | 第166-168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