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念 | 第13页 |
1.2.2 国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2.2 自然环境 | 第23-24页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4-25页 |
3 研究数据及处理 | 第25-35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3.1.1 遥感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3.1.2 非遥感数据来源 | 第26页 |
3.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6-29页 |
3.2.1 几何校正 | 第26-27页 |
3.2.2 波段组合 | 第27页 |
3.2.3 图像裁剪 | 第27-29页 |
3.3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 第29-35页 |
3.3.1 确定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 第29页 |
3.3.2 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 第29-30页 |
3.3.3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与分类结果 | 第30-35页 |
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5-53页 |
4.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 第35-43页 |
4.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4.1.2 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4.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38-40页 |
4.1.4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 | 第40-43页 |
4.2 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变化分析 | 第43-48页 |
4.2.1 土地利用重心确定方法 | 第43-45页 |
4.2.2 耕地重心变化 | 第45页 |
4.2.3 林地重心变化 | 第45-46页 |
4.2.4 水域重心变化 | 第46-47页 |
4.2.5 建设用地重心变化 | 第47-48页 |
4.2.6 未利用地重心变化 | 第48页 |
4.3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 第48-53页 |
4.3.1 马尔可夫模型基本原理 | 第48-50页 |
4.3.2 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分析 | 第50-53页 |
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3-67页 |
5.1 自然因素驱动力分析 | 第53-54页 |
5.1.1 气候因素 | 第53-54页 |
5.1.2 地形地貌 | 第54页 |
5.1.3 水文因素 | 第54页 |
5.1.4 土壤因素 | 第54页 |
5.2 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力分析 | 第54-56页 |
5.2.1 经济因素 | 第54-55页 |
5.2.2 人口因素 | 第55页 |
5.2.3 科技进步因素 | 第55页 |
5.2.4 农业产出因素 | 第55-56页 |
5.2.5 政策因素 | 第56页 |
5.3 主成分分析 | 第56-67页 |
5.3.1 驱动因子的选取 | 第56-57页 |
5.3.2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57-67页 |
6 郑州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67-73页 |
6.1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6.1.1 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大量耕地 | 第67页 |
6.1.2 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 | 第67-68页 |
6.1.3 水域面积减少过快 | 第68页 |
6.2 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 第68-73页 |
6.2.1 保护耕地资源 | 第68-69页 |
6.2.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 | 第69页 |
6.2.3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69-70页 |
6.2.4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实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 | 第70-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