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2.1 国内外对搏克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外对散打摔法的研究 | 第13-19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访问调查法 | 第20页 |
3.2.3 观察分析法 | 第20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20-21页 |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43页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1页 |
4.2 散打比赛中摔法的应用和分析 | 第21-26页 |
4.2.1 1997 年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 | 第21-23页 |
4.2.2 1998 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 | 第23-24页 |
4.2.3 2001 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总决赛 | 第24-26页 |
4.2.4 格日乐图和那顺格日乐拳、腿、摔的运用概况 | 第26页 |
4.3 搏克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4.4 摔法得分现状的特征 | 第29-31页 |
4.4.1 动作快速,预兆小 | 第29页 |
4.4.2 没有固定的把位 | 第29页 |
4.4.3 运用灵活,变化多样 | 第29-30页 |
4.4.4 正确判断比赛形势 | 第30-31页 |
4.5 搏克技术摔法的界定及分类 | 第31-38页 |
4.5.1 搏克技术“摔法”的界定 | 第31页 |
4.5.2 具体选用在比赛中常用的几个搏克技法为例 | 第31-35页 |
4.5.3 不常在散打比赛中出现的的搏克技法在散打摔法中的应用 | 第35-38页 |
4.6 散打技术摔法的界定及分类 | 第38-40页 |
4.6.1 散打技术“摔法”的界定 | 第38页 |
4.6.2 散打技术“摔法”的分类 | 第38页 |
4.6.3 散打技术判定的条件及标准 | 第38-40页 |
4.7 搏克比赛与散打比赛的区别 | 第40-43页 |
4.7.1 确立优胜者的区别 | 第40页 |
4.7.2 体重级别的区别 | 第40-41页 |
4.7.3 比赛服装的区别 | 第41页 |
4.7.4 场地区别 | 第41页 |
4.7.5 比赛组织区别 | 第41-42页 |
4.7.6 文化区别 | 第42-43页 |
5 搏克技术在武术散打中应用的分析及对策 | 第43-49页 |
5.1 搏克技法与散打摔法的共性分析 | 第43-44页 |
5.2 搏克技法在散打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5.2.1 得合 | 第44页 |
5.2.2 甘竹噶啦 | 第44页 |
5.2.3 搭突热得合 | 第44页 |
5.2.4 乌热 | 第44页 |
5.2.5 合日切 | 第44-45页 |
5.2.6 打呼日阿加 | 第45页 |
5.2.7 接拉合 | 第45页 |
5.2.8 呼萨 | 第45页 |
5.3 提高有搏克基础的运动员散打技术的对策 | 第45-47页 |
5.3.1 提高拳、腿、摔组合能力 | 第45页 |
5.3.2 加强抗击打能力,提高防摔能力 | 第45-46页 |
5.3.3 加强力量、耐力、速度的训练 | 第46页 |
5.3.4 加强心理训练 | 第46-47页 |
5.3.5 训练以实战出发,创造比赛机会,增加比赛经验 | 第47页 |
5.4 散打比赛摔法技术的趋势分析 | 第47-4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