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其他能源发电论文

高温温差发电半导体结构设计及其疲劳寿命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第11-12页
        1.1.2 新能源开发及能源回收利用第12-13页
    1.2 温差发电技术概述第13-17页
        1.2.1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历史第13-14页
        1.2.2 温差发电的原理及特点第14-16页
        1.2.3 温差电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意义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温差发电技术基础理论及其性能参数第19-31页
    2.1 热电效应第19-24页
        2.1.1 塞贝克效应第19-20页
        2.1.2 珀尔贴效应第20-21页
        2.1.3 汤姆逊效应第21-22页
        2.1.4 焦耳效应第22页
        2.1.5 傅里叶效应第22-23页
        2.1.6 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开尔文关系式第23-24页
    2.2 温差发电模块的性能参数第24-27页
        2.2.1 伏安特性第24-25页
        2.2.2 温差发电模块的输出功率第25页
        2.2.3 温差发电模块的发电效率第25-27页
    2.3 温差发电材料的性能描述第27-30页
        2.3.1 温差电优值第27-29页
        2.3.2 温差电优值的提高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不同温差电元件建模仿真对比分析第31-45页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34页
        3.1.1 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3.1.2 材料的选择第32-33页
        3.1.3 网格划分第33页
        3.1.4 载荷设定第33-34页
    3.2 不同形状电偶臂的热电性能第34-37页
        3.2.1 温度分析第34-36页
        3.2.2 发电性能分析第36-37页
    3.3 对不同形状电偶臂及不同固定方式的模型热应力分析第37-44页
        3.3.1 不同形状电偶臂对整体模型热应力的影响第37-38页
        3.3.2 不同形状电偶臂应力分布情况第38-40页
        3.3.3 不同电偶臂模型对热端焊层热应力的影响第40-42页
        3.3.4 不同电偶臂模型对热端电极热应力的影响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梯形电偶臂温差发电器对其性能的影响第45-68页
    4.1 梯形电偶臂理论模型第45-46页
    4.2 热电特性分析第46-48页
    4.3 不同几何尺寸梯形电偶臂模型热应力分析第48-54页
        4.3.1 不同RA值对电偶臂应力的影响第48-50页
        4.3.2 不同RA值对焊层应力的影响第50-52页
        4.3.3 不同RA值对整体模型及热端电极的影响第52-54页
    4.4 电偶臂间距对其性能的影响第54-57页
        4.4.1 不同间距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4.4.2 不同间距对电偶臂上热应力的影响第55页
        4.4.3 不同间距对热端焊层上热应力的影响第55-56页
        4.4.4 不同间距对热端导流电极上热应力的影响第56-57页
    4.5 陶瓷基体厚度对其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4.5.1 陶瓷基体厚度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第57-58页
        4.5.2 陶瓷基体厚度对其热应力的影响第58-59页
    4.6 梯形电偶臂二级电元件热电性能及热应力分析第59-66页
        4.6.1 二级温差发电结构串并联热电性能分析第60-61页
        4.6.2 上下级电偶对数比对二级温差发电结构的热应力分析第61-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梯形电偶臂温差发电器的疲劳寿命分析第68-79页
    5.1 高温疲劳寿命理论第68页
    5.2 温差发电器的失效机理第68-69页
    5.3 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第69-71页
        5.3.1 线性累计损伤法第69-70页
        5.3.2 应变范围区分法第70页
        5.3.3 时间-循环分数法第70-71页
    5.4 疲劳寿命仿真软件介绍第71页
    5.5 疲劳寿命结果分析第71-77页
        5.5.1 不同形状电偶臂模型的寿命分析结构第71-74页
        5.5.2 梯形不同尺寸模型的寿命分析结果第74-75页
        5.5.3 二级温差发电模型的疲劳寿命分析结果第75-77页
    5.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结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磁调制旋转微动压电电机研究
下一篇:微电网中光—储—柴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