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 | 第10-11页 |
1.3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优点 | 第11-12页 |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2-16页 |
1.5 硅基、锗基负极材料 | 第16-17页 |
1.5.1 硅负极材料的特点 | 第16页 |
1.5.2 锗负极材料的特点 | 第16-17页 |
1.5.3 硅、锗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17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22-28页 |
2.1 样品制备方法及使用设备 | 第22-24页 |
2.1.1 阳极电化学刻蚀 | 第22页 |
2.1.2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 | 第22-23页 |
2.1.3 电子束蒸发沉积 | 第23-24页 |
2.2 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24-25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2.2.3 X射线衍射 | 第24-25页 |
2.2.4 激光拉曼光谱 | 第25页 |
2.3 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2.3.1 电池的组装 | 第25页 |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铜纳米线支撑硅、锗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 第28-48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泡沫铜表面铜纳米线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1页 |
3.2.1 铜纳米线的制备 | 第29页 |
3.2.2 铜纳米线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29-31页 |
3.3 铜纳米线支撑硅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 第31-39页 |
3.3.1 铜纳米线支撑硅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 | 第31-32页 |
3.3.2 铜纳米线支撑硅纳米结构电极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32-33页 |
3.3.3 铜纳米线支撑硅纳米结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3-39页 |
3.4 铜纳米线支撑锗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 第39-45页 |
3.4.1 铜纳米线支撑锗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 | 第39页 |
3.4.2 铜纳米线支撑锗纳米结构电极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39-40页 |
3.4.3 铜纳米线支撑锗纳米结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40-45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四章 PEDOT:PSS包覆的纳米结构锗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48-63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49-55页 |
4.2.1 PEDOT:PSS包覆的Ge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49-50页 |
4.2.2 PEDOT:PSS包覆的Ge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50-55页 |
4.3 PEDOT:PSS包覆的Ge纳米结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55-60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3-6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