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经济政策的一般原理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政策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14页 |
一、政策的概念 | 第12页 |
二、政策的特征 | 第12页 |
三、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经济政策概念及其特征 | 第14-15页 |
一、经济政策的概念及内涵 | 第14页 |
二、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经济政策的作用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经济政策中的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 第16-19页 |
一、竞争政策 | 第16页 |
二、产业政策 | 第16-17页 |
三、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经营者集中制度的政策性 | 第19-30页 |
第一节 经营者集中的基本界定 | 第19-21页 |
一、经营者集中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二、经营者集中的形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对经营者集中进行控制的一般原因 | 第21-25页 |
一、原因一:经营者集中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第21-24页 |
二、原因二:经营者集中又具有一定消极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反垄断法对经营集中的规制措施——申报审查制度 | 第25-26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中的经营者集中申报审查制度 | 第25-26页 |
二、我国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的规制目标 | 第26页 |
第四节 经营者集中规制制度的政策性 | 第26-30页 |
一、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的政策性分析 | 第27-28页 |
二、经营者集中审查制度的政策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钢铁产业中的经营者集中 | 第30-42页 |
第一节 钢铁产业特征 | 第30-32页 |
一、能源资源技术密集性 | 第30页 |
二、规模经济性 | 第30-31页 |
三、产业关联性 | 第31页 |
四、发展周期性 | 第31-32页 |
五、负的外部性 | 第32页 |
第二节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一、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总量过剩 | 第33页 |
二、产业集中度低 | 第33-35页 |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35页 |
四、资源控制力弱 | 第35-36页 |
五、企业国际竞争力低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以钢铁产业政策促进经营者集中的必要性 | 第37-42页 |
一、2005 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 第37-38页 |
二、2009 年《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反垄断法与钢铁产业政策的协调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协调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一、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协调二者关系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二、不同的产业发展情况对协调二者关系的影响 | 第43页 |
三、不同的市场情况对协调二者关系的影响 | 第43页 |
第二节 现阶段协调我国反垄断法与钢铁产业政策的措施 | 第43-46页 |
一、符合标准的钢铁产业经营者集中必须进行反垄断法申报 | 第43-45页 |
二、允许涉案企业进行辩护 | 第45-46页 |
三、反垄断执法机构综合审查 | 第46页 |
四、钢铁产业政策需回应反垄断法 | 第46页 |
第三节 未来协调反垄断法与钢铁产业政策之建议 | 第46-48页 |
一、适时弱化产业政策的直接干预作用 | 第47页 |
二、逐步强化反垄断法的基础保障功能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