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新启蒙运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况 | 第14-32页 |
(一)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概况 | 第14-24页 |
1.历史成因 | 第14-18页 |
2.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3.精神实质和思想特色 | 第22-24页 |
(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 第24-30页 |
1.历史动因 | 第24-28页 |
2.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主要成就和需求导向 | 第29-30页 |
(三)“中国化”话语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交融 | 第30-32页 |
二、新启蒙运动在学理层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 第32-36页 |
(一)参加新旧哲学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 | 第32-33页 |
(二)促进了“中国化”时代语境,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33-36页 |
1.提出了解中国国情和时代主题是中国化的前提 | 第34页 |
2.唯物辩证地分析中外文化的关系是中国化的主要方法 | 第34-35页 |
3.人民大众是中国化的主体 | 第35-36页 |
三、新启蒙运动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36-40页 |
(一)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提高了民族意识 | 第36-37页 |
(二)关于“新文化”建设的思想,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论提供丰富素材 | 第37-38页 |
(三)新启蒙运动高扬理性旗帜,增强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定力 | 第38-40页 |
四、新启蒙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局限性 | 第40-44页 |
(一)时代背景复杂性、运动目的的多元化是被人褒贬不一的主要原因 | 第40-41页 |
(二)没有彻底实现运动目标的外部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迫在眉睫 | 第41页 |
(三)思想的分歧和理论的不彻底是运动未达初心的内部原因 | 第41页 |
(四)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超出了新启蒙运动本身的功能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