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8页 |
1.1.1 裂谷型火山岩与新特提斯洋的形成 | 第11-14页 |
1.1.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与新特提斯洋演化 | 第14页 |
1.1.3 冈底斯岩基与新特提斯洋的消亡 | 第14-15页 |
1.1.4 雅鲁藏布江成矿带 | 第15页 |
1.1.5 冈底斯成矿带 | 第15-18页 |
1.2 本文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8-23页 |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2.3 论文主要工作量统计 | 第21-23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6页 |
2.1 拉萨地体 | 第23页 |
2.2 日喀则弧前盆地 | 第23-24页 |
2.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第24页 |
2.4 特提斯喜马拉雅 | 第24-26页 |
3 早三叠世裂谷型岩浆作用及其对新特提斯洋打开的约束 | 第26-43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6-28页 |
3.2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第28页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8页 |
3.3.1 主微量元素 | 第28-36页 |
3.3.2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36-38页 |
3.4 成因模式 | 第38-40页 |
3.5 对新特提斯洋打开的约束 | 第40-42页 |
3.6 小结 | 第42-43页 |
4 蛇绿岩特征与铬铁矿成矿作用 | 第43-61页 |
4.1 岩石学特征 | 第43-44页 |
4.2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第44-45页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49页 |
4.3.1 主微量元素 | 第45-47页 |
4.3.2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47-49页 |
4.4 成因模式 | 第49-54页 |
4.4.1 蚀变影响 | 第49-52页 |
4.4.2 构造背景 | 第52-53页 |
4.4.3 岩浆源区 | 第53-54页 |
4.5 与新特提斯洋OIB型蛇绿岩的对比 | 第54-57页 |
4.5.1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西段 | 第54-56页 |
4.5.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东段 | 第56-57页 |
4.5.3 新特提斯洋西段 | 第57页 |
4.6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的约束 | 第57-59页 |
4.7 对蛇绿岩型铬铁矿成矿模式的探讨 | 第59-60页 |
4.8 小结 | 第60-61页 |
5 始新世花岗岩成因机制与矿化特征 | 第61-98页 |
5.1 岩石学特征 | 第62页 |
5.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62-66页 |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78页 |
5.3.1 主微量元素 | 第66-68页 |
5.3.2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68页 |
5.3.3 锆石Hf同位素 | 第68-78页 |
5.4 与南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的对比 | 第78-82页 |
5.5 成因模式 | 第82-84页 |
5.5.1 岩浆源区 | 第82-84页 |
5.5.2 岩浆演化 | 第84页 |
5.6 大地构造意义 | 第84-86页 |
5.7 花岗岩矿化特征 | 第86-96页 |
5.8 小结 | 第96-98页 |
6 结论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0页 |
附表 | 第120-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