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桩支护结构的现场监测与离心模型试验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深基坑支护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深基坑支护的发展历史 | 第14页 |
1.3.2 深基坑支护的计算理论 | 第14-15页 |
1.3.3 深基坑失稳原因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预应力锚索桩的设计与计算 | 第18-3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支护桩的土压力计算 | 第18-21页 |
2.3 预应力锚索桩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3.1 基本假定 | 第21-22页 |
2.3.2 计算过程分析 | 第22页 |
2.4 锚索预拉力的计算 | 第22-24页 |
2.5 支护桩的内力计算 | 第24-31页 |
2.5.1 弹性地基梁法 | 第24-26页 |
2.5.2 刚性桩和弹性桩的区分 | 第26页 |
2.5.3 弹性桩的计算 | 第26-30页 |
2.5.4 刚性桩的计算 | 第30-31页 |
2.6 预应力锚索桩的承载力设计计算 | 第31-34页 |
2.6.1 支护桩的承载力设计计算 | 第31-33页 |
2.6.2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某深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6-38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3.2.2 地质构造 | 第36页 |
3.2.3 地层岩性 | 第36-37页 |
3.2.4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 第37页 |
3.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7-38页 |
3.3 基坑设计与施工情况 | 第38-43页 |
3.3.1 设计情况 | 第38-41页 |
3.3.2 施工情况 | 第41-43页 |
3.4 监测内容与监测点的布置 | 第43-45页 |
3.4.1 监测内容 | 第43页 |
3.4.2 位移监测点布置 | 第43-44页 |
3.4.3 锚索力监测点布置 | 第44-45页 |
3.4.4 监测频率与监测报警 | 第45页 |
3.5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3.5.1 监测结果 | 第45-48页 |
3.5.2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预应力锚索桩离心模型试验 | 第51-81页 |
4.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4.1.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51页 |
4.1.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4.2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 第52-56页 |
4.2.1 量纲分析法与相似理论 | 第53-55页 |
4.2.2 离心模型试验的相似比尺 | 第55-56页 |
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第56-58页 |
4.3.1 离心试验目的 | 第56页 |
4.3.2 离心试验设备 | 第56页 |
4.3.3 模型箱和比例尺的选取 | 第56页 |
4.3.4 模型设计 | 第56-58页 |
4.4 传感器的标定与支架设计 | 第58-69页 |
4.4.1 传感器及标定 | 第58-67页 |
4.4.2 模型支架设计 | 第67-69页 |
4.5 预应力锚索桩离心模型试验过程 | 第69-73页 |
4.6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80页 |
4.6.1 第一组双排桩模型试验结果 | 第73-75页 |
4.6.2 第二组双排桩模型试验结果 | 第75-78页 |
4.6.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