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国内电能量采集现状 | 第11-14页 |
·兖矿电能量采集现状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供电企业关口电能量计量系统 | 第17-28页 |
·火电厂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 第18-20页 |
·主站系统建设 | 第18-19页 |
·电能量采集终端 | 第19页 |
·电能表 | 第19-20页 |
·电能量计量系统需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系统设置 | 第21-23页 |
·关口电能表 | 第21页 |
·电能量远方终端 | 第21-22页 |
·通信系统 | 第22页 |
·终端接入方式的比较 | 第22-23页 |
·主站系统 | 第23页 |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管理 | 第23页 |
·电能量计量系统配置情况 | 第23-24页 |
·典型系统组成 | 第24-26页 |
·前端采集子系统 | 第24页 |
·通信子系统 | 第24-25页 |
·中心处理子系统 | 第25-26页 |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26页 |
·旁路代功能实施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自动抄表系统 | 第28-33页 |
·自动抄表的系统组成 | 第28页 |
·数据的采集 | 第28-29页 |
·采集方式 | 第28页 |
·采集设备 | 第28-29页 |
·数据的通讯方式 | 第29-31页 |
·光纤通讯 | 第30页 |
·无线电通信 | 第30页 |
·电话线传输 | 第30页 |
·GPRS 传输 | 第30-31页 |
·RS485 线传输 | 第31页 |
·电力线载波通信 | 第31页 |
·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31-32页 |
·抄表功能 | 第31-32页 |
·统计分析功能 | 第32页 |
·终端管理功能 | 第32页 |
·良好的人机界面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HT-1000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 | 第33-46页 |
·HT-1000 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主站概述 | 第33-38页 |
·系统设计基础 | 第34页 |
·系统基本模块组成 | 第34-36页 |
·系统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HT-P100 配置表 | 第37-38页 |
·HT-1000 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主站系统软件功能 | 第38-45页 |
·数据采集 | 第38页 |
·数据管理 | 第38-39页 |
·档案管理 | 第39页 |
·系统管理 | 第39-40页 |
·系统软件人机界面 | 第40-42页 |
·HT-P100 技术特性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兖矿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第46-65页 |
·总体设计原则 | 第46-48页 |
·可靠性 | 第46页 |
·开放性 | 第46页 |
·可扩充性 | 第46-47页 |
·安全性 | 第47页 |
·灵活性 | 第47页 |
·容错性 | 第47页 |
·使用方便性 | 第47页 |
·系统可维护性 | 第47页 |
·数据源唯一性 | 第47-48页 |
·计费关口点设置原则 | 第48页 |
·电能量计量系统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两种接入模式比较 | 第48页 |
·统一平台模式 | 第48页 |
·互联模式 | 第48页 |
·系统拓扑结构 | 第48-49页 |
·系统通讯组网方案 | 第49-51页 |
·系统设计 | 第51-64页 |
·电能量采集终端设计 | 第51-54页 |
·电能量采集终端数据采集范围 | 第51-52页 |
·电能量采集终端功能及指标要求 | 第52-53页 |
·电能量采集终端运行界面 | 第53-54页 |
·通讯设计 | 第54-55页 |
·主站设计 | 第55-62页 |
·前置机模块(CCM) | 第55-56页 |
·数据中心模块(ADM) | 第56-57页 |
·数据库编辑模块(DBEDIT) | 第57-58页 |
·绘图模块(DRAW) | 第58页 |
·人机界面模块(MMI) | 第58-60页 |
·兖矿集团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各主要功能界面展示 | 第60-62页 |
·系统设备清单设计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对电能量计量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 第65-66页 |
·关于自动抄表应用的建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