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目标性的显著性检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对照表第10-11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显著性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7-20页
第二章 相关知识介绍第20-34页
    2.1 图像目标性介绍第20-22页
        2.1.1 目标性的定义第20-21页
        2.1.2 目标性的意义第21页
        2.1.3 目标性的获得方法第21-22页
    2.2 图像显著性介绍第22-25页
    2.3 自动编码器介绍第25-32页
        2.3.1 自动编码器的定义第25-27页
        2.3.2 自动编码器训练过程第27-31页
        2.3.3 自动编码器在图像显著性上的应用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图像目标性和显著性第34-52页
    3.1 获取图像的目标性第34-41页
        3.1.1 图像颜色三通道分离第35页
        3.1.2 多尺度化第35-36页
        3.1.3 图像分割第36页
        3.1.4 对分割窗口进行打分第36-39页
        3.1.5 计算每个像素点的目标性值第39-41页
    3.2 获取图像的显著性估计第41-48页
        3.2.1 全局采样得到训练样本第42-43页
        3.2.2 构建并训练自动编码器网络第43-45页
        3.2.3 对图像进行显著新估计第45-48页
    3.3 目标性与显著性估计的融合第48-50页
        3.3.1 目标性增强自动编码器的学习第48-49页
        3.3.2 目标性和显著性相互融合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基于目标性的显著性实验与分析第52-60页
    4.1 实验数据库介绍第52-53页
    4.2 实验评价方式介绍第53-54页
    4.3 研究过程及分析第54-59页
        4.3.1 利用重构残差进行显著性估计第54-55页
        4.3.2 目标性监督网络重构进行显著性估计第55-56页
        4.3.3 目标性和重构残差线性融合进行显著性估计第56-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5.1 全文总结第60-61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8页
作者简介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特征点的人脸姿态估计与识别系统研究
下一篇:多授权属性基加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