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5 文震亨及《长物志》 | 第13-16页 |
1.5.1 对文震亨的介绍 | 第13-14页 |
1.5.2 对《长物志》的介绍 | 第14-16页 |
第2章 对《长物志》审美思想的分析 | 第16-30页 |
2.1“各有所宜”——“相宜” | 第16-22页 |
2.1.1 与地相宜 | 第16页 |
2.1.2 与物相宜 | 第16-20页 |
2.1.2.1 与物的功能相宜 | 第16-18页 |
2.1.2.2 物与物间的搭配组合相宜 | 第18-20页 |
2.1.3 与人相宜 | 第20-21页 |
2.1.4 与时相宜 | 第21-22页 |
2.1.4.1 与时节相宜 | 第21页 |
2.1.4.2 与时代相宜 | 第21-22页 |
2.2“宁朴无巧”——“素雅” | 第22-25页 |
2.2.1 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 | 第22-23页 |
2.2.2 遵循和模仿大自然 | 第23-24页 |
2.2.3 以简洁朴素为美 | 第24-25页 |
2.3“宁古无时“——“尚古” | 第25-27页 |
2.3.1 园林物品形制上的古朴 | 第25-26页 |
2.3.2 园林物品颜色上的古朴 | 第26页 |
2.3.3 园林物品材质上的古朴 | 第26-27页 |
2.3.4 园林花木配置上的古朴 | 第27页 |
2.4“宁俭无俗”——“隐逸” | 第27-30页 |
2.4.1 由景生情,虚实相生的景物搭配 | 第27-29页 |
2.4.2 赋予花木情感上的寄托 | 第29-30页 |
第3章 《长物志》审美思想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 第30-56页 |
3.1“各有所宜”——《长物志》的设计观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30-46页 |
3.1.1 与地相宜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30-36页 |
3.1.1.1 地形设计 | 第30-33页 |
3.1.1.2 水石景观的设计 | 第33-36页 |
3.1.2 与物相宜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36-42页 |
3.1.2.1 园林小品与陈设物品的设计 | 第36-41页 |
3.1.2.2 建筑景观与陈设物品的搭配组合 | 第41-42页 |
3.1.3 与人相宜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3.1 空间布局 | 第42-43页 |
3.1.3.2 景观小品 | 第43-44页 |
3.1.4 与时相宜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44-46页 |
3.1.4.1 与季节相宜 | 第44-45页 |
3.1.4.2 与时代相宜 | 第45-46页 |
3.2“宁朴无巧”——《长物志》的艺术观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46-50页 |
3.2.1 对园林色彩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2 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 第48页 |
3.2.3 对陈设物品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4 对设计材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宁古无时”——《长物志》的文化观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1 对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50页 |
3.3.2 对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50-51页 |
3.4“宁俭无俗”——《长物志》的意境观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51-56页 |
3.4.1 对设计方法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1.1 在园林景观小品中的体现 | 第52页 |
3.4.1.2 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体现 | 第52-53页 |
3.4.2 对植物设计的影响 | 第53-56页 |
第4章 从对《长物志》的分析展望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56-60页 |
4.1 从“各有所宜”的设计观展望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56页 |
4.2 从“宁朴无巧”的艺术观展望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4.3 从“宁古无时”的文化观展望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57页 |
4.4 从“宁俭无俗”的意境观展望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57-60页 |
第5章 结论与总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