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前言 | 第12-14页 |
1.2 白内障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3 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1 晶状体蛋白研究 | 第17页 |
1.3.2 热休克蛋白(HSP)研究 | 第17-18页 |
1.3.3 氧化损伤研究 | 第18页 |
1.3.4 谷胱甘肽缺乏研究 | 第18-19页 |
1.3.5 醌型化合物研究 | 第19页 |
1.3.6 多元醇代谢异常研究 | 第19-20页 |
1.4 白内障药物进展 | 第20-24页 |
1.4.1 营养代谢类药物 | 第20-21页 |
1.4.2 抗氧化损伤药物 | 第21页 |
1.4.3 糖醛还原酶抑制剂 | 第21-22页 |
1.4.4 阿司匹林类药物 | 第22页 |
1.4.5 中药类白内障药物 | 第22-24页 |
1.5 法可林介绍 | 第24-28页 |
1.5.1 简介 | 第24-25页 |
1.5.2 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1.5.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合成路线的研究 | 第28-32页 |
2.1 合成路线评价 | 第28-30页 |
2.2 合成路线改进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3.1 原料和试剂 | 第32-33页 |
3.2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3-38页 |
3.3.1 2,3-二氨基酚嗪3的合成 | 第33-34页 |
3.3.2 5,12-二氢-5,7,12,14-四氮骈五苯(DHTAP)4 的合成 | 第34-35页 |
3.3.3 5,12-二氢-5,7,12,14-四氮骈五苯-2,9-二磺酸钠1的合成 | 第35页 |
3.3.4 法可林粗品精制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法可林的工艺研究 | 第38-46页 |
4.1 反应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3收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 溶剂对化合物4收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催化剂对4收率的影响 | 第41页 |
4.4 磺化剂对化合物1收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磺化反应配比对化合物1收率的影响 | 第42-46页 |
第五章 质量控制 | 第46-60页 |
5.1 对化合物1液相分析 | 第47-49页 |
5.1.1 色谱条件 | 第47页 |
5.1.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47页 |
5.1.3 流动相配比 | 第47-49页 |
5.2 树脂吸附 | 第49-52页 |
5.2.1 处理树脂 | 第49页 |
5.2.2 吸附 | 第49-50页 |
5.2.3 洗脱 | 第50-52页 |
5.3 中性氧化铝柱层析 | 第52-55页 |
5.4 活性炭脱色 | 第55-56页 |
5.5 重结晶法 | 第56-58页 |
5.6 验证实验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60-66页 |
6.1 2,3-二氨基吩嗪3的结构表征 | 第60-61页 |
6.1.1 ~1H-NMR表征 | 第60页 |
6.1.2 HPLC-MS表征 | 第60-61页 |
6.2 5,12-二氢-5,7,12,14-四氮骈五苯(DHTAP)4 的结构表征 | 第61-64页 |
6.2.1 ~1H-NMR表征 | 第61-63页 |
6.2.2 HPLC-MS表征 | 第63页 |
6.2.3 IR表征 | 第63页 |
6.2.4 HPLC表征 | 第63-64页 |
6.3 法可林1的结构表征 | 第64-66页 |
6.3.1 ~1H-NMR表征 | 第64页 |
6.3.2 HPLC-MS表征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
附图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