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 | 第12-15页 |
1.1.1 克拉维酸 | 第13页 |
1.1.2 舒巴坦酸及舒巴坦钠 | 第13-14页 |
1.1.3 舒巴坦匹酯及复方制剂 | 第14-15页 |
1.2 舒巴坦匹酯合成路线 | 第15-19页 |
1.3 分散片制备工艺 | 第19-27页 |
1.3.1 分散片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1.1 与普通片剂胶囊剂比较 | 第19-20页 |
1.3.1.2 与泡腾片比较 | 第20页 |
1.3.1.3 分散片速崩机理 | 第20页 |
1.3.2 质量要求 | 第20页 |
1.3.3 处方设计 | 第20-24页 |
1.3.3.1 辅料 | 第21-23页 |
1.3.3.1.1 崩解剂 | 第21页 |
1.3.3.1.2 溶胀辅料 | 第21页 |
1.3.3.1.3 润湿剂或粘合剂 | 第21-22页 |
1.3.3.1.4 稀释剂(填充剂) | 第22页 |
1.3.3.1.5 表面活性剂 | 第22页 |
1.3.3.1.6 助流剂、润滑剂 | 第22页 |
1.3.3.1.7 矫味剂、甜味剂 | 第22-23页 |
1.3.3.1.8 其他 | 第23页 |
1.3.3.2 药物与辅料的粒度 | 第23页 |
1.3.3.3 工艺设计 | 第23-24页 |
1.3.3.3.1 原辅料微粉化 | 第23页 |
1.3.3.3.2 崩解剂的加入方法 | 第23-24页 |
1.3.3.3.3 药物与亲水性辅料共研磨 | 第24页 |
1.3.3.3.4 硬度控制 | 第24页 |
1.3.4 分散片新工艺 | 第24-25页 |
1.3.4.1 固体分散技术 | 第24页 |
1.3.4.2 包衣微丸技术 | 第24-25页 |
1.3.4.3 压制包衣技术 | 第25页 |
1.3.5 分散片临床应用效果 | 第25-26页 |
1.3.6 质量评价 | 第26页 |
1.3.7 分散片应用展望 | 第26-27页 |
1.3.8 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研究现状与前景 | 第27页 |
1.4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 第27-28页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产生的效果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实验部分 | 第29-47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29页 |
2.1.1.1 舒巴坦钠 | 第29页 |
2.1.1.2 特戊酸氯甲酯 | 第29页 |
2.1.1.3 舒巴坦匹酯对照品 | 第29页 |
2.1.1.4 试剂 | 第29页 |
2.2 实验器材 | 第29-30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2.4.1 实验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2.4.2 反应条件的选择试验 | 第31-37页 |
2.4.2.1 反应条件的确立 | 第31-37页 |
2.4.2.1.1 催化剂和反应溶剂的确定 | 第31-32页 |
2.4.2.1.2 反应溶剂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2.4.2.1.3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2.4.2.1.4 反应配料比的确定 | 第34页 |
2.4.2.1.5 后处理方法确定 | 第34-35页 |
2.4.2.1.6 正交试验 | 第35-36页 |
2.4.2.1.7 验证重现性试验 | 第36-37页 |
2.4.3 反应终点控制 | 第37-39页 |
2.4.3.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2.4.3.2 实验器材 | 第37页 |
2.4.3.3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2.4.3.4 展开条件的确定 | 第37-39页 |
2.4.3.4.1 舒巴坦钠和舒巴坦匹酯的溶解性 | 第37页 |
2.4.3.4.2 展开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2.4.3.4.3 薄层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2.4.4 反应溶剂的回收 | 第39-40页 |
2.4.5 精制及母液的处理 | 第40-41页 |
2.4.6 产品结构确证和产品质量分析 | 第41-45页 |
2.4.6.1 产物结构表征 | 第41-43页 |
2.4.6.1.1 舒巴坦匹酯的化学结构、分子式及分子量 | 第42页 |
2.4.6.1.2 供化学结构确证用样品和对照品 | 第42页 |
2.4.6.1.3 产物结构确证 | 第42-43页 |
2.4.6.2 产品质量分析 | 第43-45页 |
2.5 结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工艺研究 | 第47-61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47-48页 |
3.1.1 仪器 | 第47页 |
3.1.2 试药与试剂 | 第47-48页 |
3.2 处方设计 | 第48-49页 |
3.2.1 处方 | 第48页 |
3.2.2 制备工艺 | 第48页 |
3.2.3 工艺流程 | 第48-49页 |
3.3 质量检查 | 第49-53页 |
3.3.1 含量的测定 | 第49-52页 |
3.3.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 第49页 |
3.3.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9页 |
3.3.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9页 |
3.3.1.4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9页 |
3.3.1.5 专属性 | 第49-50页 |
3.3.1.6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0-52页 |
3.3.1.7 精密度试验 | 第52页 |
3.3.1.8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52页 |
3.3.2 溶出度的测定 | 第52-5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4.1 稀释剂(填充剂)的筛选 | 第53-54页 |
3.4.2 崩解剂选择 | 第54-55页 |
3.4.3 粘合剂选择和干燥温度 | 第55页 |
3.4.4 原料的细度、片压对崩解和溶出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5 稳定性试验 | 第56-57页 |
3.4.6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57页 |
3.4.7 样品溶出度的测定 | 第57-59页 |
3.4.7.1 均一性 | 第57-59页 |
3.4.7.2 溶出介质试验 | 第59页 |
3.5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图 | 第67-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