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高性能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控制研究

目录第4-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符号说明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5页
    1.1 引言第15-17页
    1.2 感应电机速度控制第17-18页
    1.3 速度控制的研究与进展第18-28页
        1.3.1 标量控制第18-21页
            1.3.1.1 恒压频比控制第19-21页
            1.3.1.2 电流/转差控制第21页
        1.3.2 矢量控制第21-23页
        1.3.3 变结构控制第23页
        1.3.4 状态精确反馈线性化控制第23-24页
        1.3.5 直接转矩控制第24-25页
        1.3.6 自适应控制第25-26页
        1.3.7 智能控制第26-28页
            1.3.7.1 模糊控制第26-27页
            1.3.7.2 神经网络控制第27-28页
    1.4 速度辨识算法的研究与进展第28-32页
        1.4.1 MRAS速度观测器第29-30页
        1.4.2 滑模速度观测器第30页
        1.4.3 扩展Kalman滤波器第30-31页
        1.4.4 其他速度辨识方法第31-32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第32-35页
        1.5.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2页
        1.5.2 本文的内容安排第32-35页
第2章 预备知识第35-49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第36-39页
        2.2.1 三相坐标系/两相静止坐标系变换(Clarke变换)第36-37页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变换(Park变换)第37-38页
        2.2.3 三相坐标系/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变换第38-39页
    2.3 感应电机数学模型第39-44页
        2.3.1 三相坐标系模型第39-40页
        2.3.2 两相静止坐标系模型第40-41页
        2.3.3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模型第41-43页
        2.3.4 按转子磁场定向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模型第43页
        2.3.5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第43-44页
        2.3.6 按转子磁场定向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第44页
    2.4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第44-45页
    2.5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理论第45-46页
        2.5.1 构造滑模流形面的一般方法第45-46页
        2.5.2 构造滑模控制律的一般方法第46页
    2.6 状态精确反馈线性化控制的基本理论第46-49页
第3章 基于负载转矩辨识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鲁棒滑模控制第49-65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模型描述第49-50页
    3.3 滑模速度控制器设计第50-53页
    3.4 滑模磁通控制器设计第53-55页
    3.5 滑模磁通观测器设计第55-57页
    3.6 速度观测器设计第57-58页
    3.7 去抖振措施第58-59页
    3.8 仿真研究第59-63页
    3.9 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基于全阶自适应速度观测器的感应电机控制第65-79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模型描述第65-66页
    4.3 开环控制策略第66-69页
    4.4 闭环控制策略第69-72页
    4.5 速度观测器与磁通观测器第72-73页
    4.6 仿真研究第73-77页
    4.7 小结第77-79页
第5章 基于状态精确反馈线性化的感应电机滑模控制第79-91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模型描述第79-80页
    5.3 变结构控制器设计第80-87页
        5.3.1 系统等价模型第80-82页
        5.3.2 变结构控制方法第82-83页
        5.3.3 滑模流形面设计第83页
        5.3.4 滑模控制律设计第83-87页
            5.3.4.1 等价控制律设计第83-84页
            5.3.4.2 鲁棒控制律设计第84-85页
            5.3.4.3 抖振消除技术第85-86页
            5.3.4.4 完整控制律第86-87页
    5.4 仿真研究第87-90页
    5.5 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致谢第9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01-103页
    1. 完成的论文第101-102页
    2. 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02-10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转轨过程中的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
下一篇:计算智能理论在交通流诱导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