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篇 绪论 | 第19-45页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第19-41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第一节 皮质脊髓束的解剖学特点与损伤修复 | 第21-25页 |
一、CST的解剖学特点 | 第21-22页 |
1. CST的起源 | 第21页 |
2. CST生长发育的特点 | 第21-22页 |
3. CST的走行及分布 | 第22页 |
二、CST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 第22-25页 |
1. 抑制轴突再生的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2. 促进轴突再生的主要因素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常用神经示踪剂的分类及特点 | 第25-29页 |
一、常用神经示踪剂的分类 | 第25-28页 |
1. 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 | 第25页 |
2. 荧光染料示踪 | 第25-26页 |
3. 生物素葡糖聚胺示踪 | 第26-27页 |
4. 病毒示踪 | 第27页 |
5. 凝集素示踪 | 第27-28页 |
二、神经示踪剂应用的现状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一、理想脊髓损伤模型的特点 | 第29页 |
二、缺血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分类 | 第29-33页 |
1. 主动脉夹闭法 | 第29-30页 |
2. 腰动脉夹闭法 | 第30页 |
3. 血管介入栓塞法 | 第30-31页 |
4. 光化学诱导法 | 第31-32页 |
5. 淤血性脊髓缺血损伤法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 | 第33-41页 |
1. 脊髓损伤的分类 | 第33-34页 |
2. 脊髓损伤的分期 | 第34页 |
3. 脊髓损伤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学表现 | 第34-38页 |
4. 脊髓损伤的治疗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本论文研究意义、方法与设想 | 第41-45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页 |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 第42-45页 |
第二篇 研究工作 | 第45-83页 |
第一章 葡聚糖胺示踪山羊皮质脊髓束模型建立 | 第45-55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4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二章 DSA引导下山羊缺血性脊髓损伤模型建立 | 第55-6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59-6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大鼠BMSCs体外培养、鉴定与CST轴突损伤修复 | 第69-8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6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69-74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74-7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9-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9页 |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99-101页 |
本文的创新点、设想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