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4-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7-18页 |
| 第1章 综述 | 第18-35页 |
| 1 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机理 | 第18-22页 |
| 1.1 血管内皮损伤与再狭窄 | 第18页 |
| 1.2 纤溶系统与再狭窄 | 第18-19页 |
| 1.3 内皮源性活性因子与再狭窄 | 第19页 |
| 1.4 血流动力学与再狭窄 | 第19-20页 |
| 1.5 生长因子与再狭窄 | 第20-21页 |
| 1.6 细胞外基质的溶解及过氧化物酶的表达与再狭窄 | 第21-22页 |
| 1.7 病毒感染与血管再狭窄 | 第22页 |
| 2 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 第22-26页 |
| 2.1 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 | 第22页 |
| 2.2 药物治疗 | 第22-24页 |
| 2.3 基因治疗 | 第24-25页 |
| 2.4 血管外支架 | 第25页 |
| 2.5 物理治疗 | 第25-26页 |
| 3 总结与展望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 第2章 肢体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 | 第35-69页 |
| 第1节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 第35-48页 |
| 1 临床研究材料 | 第35页 |
| 2 方法 | 第35-36页 |
| 3 结果 | 第36-43页 |
| 4 讨论 | 第43-47页 |
| 5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2节 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 第48-66页 |
| 1 临床研究材料 | 第48页 |
| 2 方法 | 第48页 |
| 3 结果 | 第48-60页 |
| 4 讨论 | 第60-65页 |
| 5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第3章 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69-90页 |
| 实验1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 第69-7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 4 讨论 | 第74-76页 |
| 实验2 缬沙坦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76-8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77-79页 |
| 4 讨论 | 第79-81页 |
| 实验3 缬沙坦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81-9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83-87页 |
| 4 讨论 | 第87-90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附录 | 第94-101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