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装卸机械论文--装载机论文

基于人体损伤的工程车辆翻车保护系统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6-32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6-18页
    1.2 ROPS的研究概况第18-25页
        1.2.1 ROPS标准研究第18-19页
        1.2.2 ROPS试验方法研究第19-21页
        1.2.3 ROPS理论方法研究第21-23页
        1.2.4 ROPS能量吸收特性研究第23-24页
        1.2.5 ROPS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1.3 约束系统及驾驶室内饰件设计研究概况第25-28页
        1.3.1 约束系统第26页
        1.3.2 内饰件设计第26-28页
    1.4 虚拟试验技术第28-29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9-31页
    1.6 小结第31-32页
第2章 翻车事故仿真理论与损伤生物力学基础第32-48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第32-36页
    2.3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第36-40页
        2.3.1 单个刚体的运动学第37-38页
        2.3.2 多个刚体的运动学第38-39页
        2.3.3 运动方程第39-40页
    2.4 翻车事故中的损伤生物力学第40-47页
        2.4.1 人体损伤机理第40-43页
        2.4.2 人体损伤评价标准第43-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工程车辆翻车事故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8-62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3页
        3.2.1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1页
        3.2.2 翻车工况的确定第51-53页
    3.3 整车多刚体模型的建立第53-57页
        3.3.1 车体模型的建立第53-55页
        3.3.2 假人模型定位第55页
        3.3.3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第55-56页
        3.3.4 接触定义第56-57页
    3.4 司机-车辆-地面环境系统虚拟样机模型第57-58页
    3.5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基于人体损伤的翻车保护结构设计方法第62-96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六柱式ROPS研究第63-74页
        4.2.1 六柱式ROPS静态响应分析第63-67页
        4.2.2 六柱式ROPS设计第67-68页
        4.2.3 动态翻车工况的确定第68-69页
        4.2.4 动态响应结果对比分析第69-74页
    4.3 两柱式ROPS研究第74-81页
        4.3.1 两柱式ROPS静态响应分析第75-76页
        4.3.2 两柱式ROPS设计第76-77页
        4.3.3 两柱式ROPS动态响应结果对比分析第77-81页
    4.4 地面环境的影响第81-87页
        4.4.1 翻车过程对比分析第82-83页
        4.4.2 ROPS变形及其吸能对比分析第83-86页
        4.4.3 人体损伤对比分析第86-87页
    4.5 车辆工作姿态的影响第87-91页
        4.5.1 翻车过程对比分析第87-88页
        4.5.2 ROPS变形及其吸能对比分析第88-90页
        4.5.3 人体损伤对比分析第90-91页
    4.6 基于人体损伤的翻车保护结构设计第91-93页
    4.7 本章小结第93-96页
第5章 工程车辆翻车事故中车内司机保护措施研究第96-110页
    5.1 引言第96页
    5.2 约束系统的影响第96-99页
        5.2.1 安全带约束效能比较分析第97-99页
        5.2.2 座椅扶手的影响第99页
    5.3 内饰件设计第99-107页
        5.3.1 头部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101-102页
        5.3.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02-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10页
第6章 具有吸能结构的ROPS设计及其优化第110-130页
    6.1 引言第110页
    6.2 ROPS及其缓冲吸能元件设计第110-112页
    6.3 薄壁管抗撞性多目标优化设计第112-123页
        6.3.1 抗撞性优化的定义第112-113页
        6.3.2 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13-114页
        6.3.3 优化设计流程第114-117页
        6.3.4 构造响应面方程第117-121页
        6.3.5 多目标优化分析第121-123页
    6.4 安装吸能缓冲吸能元件ROPS动态响应分析第123-127页
        6.4.1 有限元结果分析第123-125页
        6.4.2 人体损伤对比分析第125-127页
    6.5 本章小结第127-130页
第7章 结论第130-134页
    7.1 主要工作和成果第130-132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132-133页
    7.3 研究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专利第144-14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YP1A1与PPARα多态性及mRNA水平在酒精性肝病中的研究
下一篇:具时滞非线性扩散方程的若干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