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大地艺术的梯田景观规划--以连山县黑山村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6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 研究的对象第14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大地艺术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理论基础第16-24页
    2.1 大地艺术的形成第16-17页
    2.2 大地艺术形式归纳第17-19页
        2.2.1 抽象风格的艺术表现第17-18页
        2.2.2 与生活融合的大地艺术第18-19页
    2.3 表现大地艺术的素材第19-20页
        2.3.1 植被第19页
        2.3.2 水面第19页
        2.3.3 道路第19页
        2.3.4 标志性建筑和建筑小品第19-20页
        2.3.5 梯田景观中表现大地艺术元素的选择第20页
    2.4 应用于景观规划中大地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第20-21页
        2.4.1 平面表现第21页
        2.4.2 空间表现第21页
        2.4.3 色彩的利用第21页
    2.5 展现大地艺术的必要条件第21-22页
        2.5.1 观赏位置第21-22页
        2.5.2 自然光第22页
        2.5.3 季节第22页
    2.6 梯田景观中应用大地艺术的原则第22-24页
        2.6.1 功能与景观美学统筹设计第22页
        2.6.2 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第22-23页
        2.6.3 数理与自然相结合第23-24页
第三章 梯田大地艺术景观要素与应用案例分析第24-29页
    3.1 梯田的意义第24-25页
    3.2 梯田的种类第25页
    3.3 梯田大地艺术的基本要素与应用第25-26页
    3.4 实例分析第26-29页
        3.4.1 元阳梯田景观案例简析第26-27页
        3.4.2 龙脊梯田景观案例简析第27-28页
        3.4.3 元阳与龙脊梯田景观规划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连山县黑山村景观资源第29-38页
    4.1 黑山梯田周边自然景观资源第29-33页
        4.1.1 高山第29-31页
        4.1.2 溪流第31-32页
        4.1.3 植物第32-33页
    4.2 黑山梯田人文景观资源第33-36页
        4.2.1 特色建筑第33页
        4.2.2 历史传说第33-34页
        4.2.3 稻谷节第34页
        4.2.4 农家乐第34-36页
    4.3 黑山村梯田景观资源第36页
    4.4 黑山村现有景观资源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第五章 基于大地艺术的黑山梯田风景区规划第38-77页
    5.1 黑山梯田景观规划依据第38-41页
        5.1.1 连山县十三五规划纲要框架第38-41页
        5.1.2 政府、专家、村民的建议第41页
    5.2 基于大地艺术的黑山梯田景观构建第41-48页
        5.2.1 黑山梯田景观主题设计第41-42页
        5.2.2 黑山梯田大地艺术要素规划第42-43页
        5.2.3 黑山梯田大地艺术人文场景规划第43-47页
        5.2.4 梯田大地艺术场景视线规划第47-48页
    5.3 黑山梯田风景区总体规划第48-62页
        5.3.1 黑山梯田风景区区域划分第48-54页
        5.3.2 游览季节规划第54-55页
        5.3.3 道路交通规划第55-62页
    5.4 黑山梯田风景区分区规划第62-77页
        5.4.1 梯田游览区主入口第62-66页
        5.4.2 游览区梯田第66-68页
        5.4.3 桃花峪景观区第68-71页
        5.4.4 民俗区第71-73页
        5.4.5 游览区观景点第73-74页
        5.4.6 徒步游线路第74-77页
第六章 黑山梯田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措施第77-83页
    6.1 黑山梯田风景区现有物种及其保护第77-79页
        6.1.1 规划范围内植被及保护物种分析第77页
        6.1.2 物种保护措施简述第77-79页
    6.2 黑山梯田现有地形地貌保护第79-80页
        6.2.1 水土保护措施第79-80页
        6.2.2 重点区域地形地貌保护措施第80页
    6.3 黑山梯田风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80-81页
        6.3.1 适度开发利用,主动控制同化第80-81页
        6.3.2 对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性设计措施第81页
        6.3.3 对游客做好警示性宣传第81页
    6.4 黑山梯田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第81-83页
        6.4.1 逐步建设中高档餐饮、住宿设施第81-82页
        6.4.2 深层次开发旅游纪念品和特产第82-8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4页
    7.1 结论第83页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子王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调查报告
下一篇:我国激励研发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