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第9-11页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历史第9-10页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第10页
        1.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第10-11页
    1.2 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第11-12页
    1.3 施工控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4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面临的问题第13-1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理论第15-29页
    2.1 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第15-18页
        2.1.1 结构变形控制第16页
        2.1.2 结构应力控制第16-17页
        2.1.3 结构稳定控制第17页
        2.1.4 结构安全控制第17-18页
    2.2 施工控制方法第18-19页
        2.2.1 事后调整控制法第18页
        2.2.2 预测控制方法第18-19页
        2.2.3 自适应控制法第19页
        2.2.4 最大宽容度法第19页
    2.3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第19-22页
        2.3.1 结构参数第19-20页
        2.3.2 施工工艺第20页
        2.3.3 施工监测误差第20页
        2.3.4 结构计算分析模型第20-21页
        2.3.5 温度变化第21页
        2.3.6 材料收缩、徐变第21-22页
        2.3.7 施工管理第22页
    2.4 施工控制的结构分析方法第22-24页
        2.4.1 正算法第22-23页
        2.4.2 倒算法第23页
        2.4.3 无应力状态法第23-24页
    2.5 施工线形控制第24-26页
        2.5.1 悬臂施工的挠度计算第24页
        2.5.2 悬臂施工的预拱度计算第24-25页
        2.5.3 施工控制立模标高的确定第25页
        2.5.4 支架变形第25页
        2.5.5 后张法施工控制第25-26页
    2.6 施工控制的误差调整理论和方法第26-28页
        2.6.1 Kalman 滤波法第26页
        2.6.2 最小二乘法第26页
        2.6.3 灰色系统理论第26-27页
        2.6.4 人工神经网络第27页
        2.6.5 BP 神经网络第27-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工程实例施工控制计算分析第29-39页
    3.1 工程概况第29-33页
        3.1.1 技术标准第29-30页
        3.1.2 主要材料第30页
        3.1.3 主桥上部设计构造要点第30-31页
        3.1.4 主桥下部设计构造要点第31页
        3.1.5 主桥上部施工要点第31-33页
    3.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第33-34页
        3.2.1 模型单元划分第33-34页
        3.2.3 模型挂篮模拟计算第34页
    3.3 预拱度设置第34-38页
        3.3.1 恒载挠度及恒载预拱度第34页
        3.3.2 活载挠度及活载预拱度第34-35页
        3.3.3 悬浇预拱度及设计预拱度曲线第35页
        3.3.4 铺装完成预拱度及竣工 10 年后预拱度第35-36页
        3.3.5 T 构施工各阶段浇筑和张拉累计挠度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现场施工监测内容及结果分析第39-51页
    4.1 线形监测第39-42页
        4.1.1 线形监测主要内容第39-40页
        4.1.2 线形监测结果分析第40-42页
    4.2 应力监测第42-50页
        4.2.1 应力监测主要内容第43-45页
        4.2.2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第45-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5.1 结论第51页
    5.2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北方寒潮活动频次与北半球极涡异常的关系
下一篇:用简化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交界面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