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引言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寒潮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极涡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6-23页 |
| 2.1 资料 | 第16-17页 |
| 2.2 研究方法简介 | 第17-23页 |
| 第三章 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 第23-40页 |
| 3.1 我国北方冬半年寒潮频次和变化趋势分析 | 第23-25页 |
| 3.2 秋季寒潮频次和变化趋势分析 | 第25-30页 |
| 3.2.1 秋季寒潮频次分布和变化趋势 | 第26-28页 |
| 3.2.2 秋季寒潮频次的EOF分析 | 第28-30页 |
| 3.3 冬季寒潮频次和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34页 |
| 3.3.1 冬季寒潮频次分布和变化趋势 | 第30-32页 |
| 3.3.2 冬季寒潮频次的EOF分析 | 第32-34页 |
| 3.4 春季寒潮频次和变化趋势分析 | 第34-38页 |
| 3.4.1 春季寒潮频次分布和变化趋势 | 第34-37页 |
| 3.4.2 春季寒潮频次的EOF分析 | 第37-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极涡的年际变化和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的关系研究 | 第40-52页 |
| 4.1 北极涡指数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 4.1.1 北极涡面积指数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 4.1.2 北极涡强度指数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 4.2 北极涡指数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 4.3 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特征分析 | 第44-47页 |
| 4.3.1 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 4.3.2 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 4.4 亚洲区极涡指数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相关分析 | 第47-5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极涡异常变化影响我国北方寒潮的过程分析 | 第52-65页 |
| 5.1 秋季亚洲区极涡面积异常变化影响寒潮的过程分析 | 第52-57页 |
| 5.1.1 秋季亚洲区极涡面积异常时对流层温压场变化情况 | 第52-55页 |
| 5.1.2 秋季850hPa温度场和我国北方寒潮频次SVD分析 | 第55-57页 |
| 5.2 冬季亚洲区极涡强度异常变化影响寒潮的过程分析 | 第57-64页 |
| 5.2.1 冬季亚洲区极涡强度异常时对流层温压场变化情况 | 第57-60页 |
| 5.2.2 冬季850hPa温度场和我国北方寒潮频次SVD分析 | 第60-6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 6.1 总结 | 第65-67页 |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