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44页 |
1.0 引言 | 第14-15页 |
1.1 生物小分子概述 | 第15-18页 |
1.1.1 生物小分子 | 第15-16页 |
1.1.2 生物小分子的生理功能 | 第16-17页 |
1.1.3 生物小分子的检测 | 第17-18页 |
1.2 生物小分子的荧光探针 | 第18-23页 |
1.2.1 荧光探针概述 | 第18-20页 |
1.2.2 生物小分子的荧光探针的要求 | 第20-21页 |
1.2.3 生物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2.4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 | 第21-23页 |
1.3 上转换材料在生物小分子成像中的应用前景 | 第23-27页 |
1.3.1 近红外激发在生物小分子荧光识别和成像中的优越性 | 第23-24页 |
1.3.2 上转换发光和上转换发光材料 | 第24-27页 |
1.4 生物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7-42页 |
1.4.1 Cys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1.4.2 H2S2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 第32-36页 |
1.4.3 AA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1.4.4 Cu2+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 第38-42页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基于部花青素荧光团的双光子比率型荧光探针对Cys的识别和成像 | 第44-63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2.2.1 试剂 | 第45页 |
2.2.2 仪器 | 第45-46页 |
2.3 合成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2.3.1 荧光探针MRT-Cys的合成 | 第46-47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1-61页 |
2.4.1 设计原理和稳定性 | 第51-54页 |
2.4.2 最大吸收峰激发时对Cys的响应 | 第54-55页 |
2.4.3 等吸收点激发时对Cys的响应 | 第55-56页 |
2.4.4 双光子激发时对Cys的响应 | 第56-58页 |
2.4.5 晶体结构和荧光计算 | 第58-59页 |
2.4.6 血清溶液中中检测Cys | 第59-60页 |
2.4.7 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 | 第60-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基于萘酰亚胺荧光团的双光子比率型荧光探针对H2S2的识别和成像 | 第63-79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64页 |
3.2.1 试剂 | 第64页 |
3.2.2 仪器 | 第64页 |
3.3 合成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3.3.1 荧光探针NRT-HP的合成 | 第64-66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3.4.1 设计及合成 | 第68-70页 |
3.4.2 对H2S2的响应 | 第70-71页 |
3.4.3 稳定性与反应活性 | 第71页 |
3.4.4 选择性和竞争性 | 第71-73页 |
3.4.5 双光子荧光性质 | 第73-74页 |
3.4.6 细胞及组织荧光成像 | 第74-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靶向的双光子比率型荧光探针对H2S2的识别和成像 | 第79-100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80页 |
4.2.1 试剂 | 第80页 |
4.2.2 仪器 | 第80页 |
4.3 合成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80-85页 |
4.3.1 化合物Mito-NRT-HP和Lyso-NRT-HP的合成 | 第81-84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5-99页 |
4.4.1 设计及合成 | 第85-86页 |
4.4.2 对H2S2的响应 | 第86-91页 |
4.4.3 选择性和竞争性 | 第91-95页 |
4.4.4 双光子荧光性质 | 第95-96页 |
4.4.5 细胞荧光成像 | 第96-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比率型纳米荧光探针对抗坏血酸的识别和成像 | 第100-113页 |
5.1 引言 | 第100-101页 |
5.2 试剂与仪器 | 第101-102页 |
5.2.1 试剂 | 第101页 |
5.2.2 仪器 | 第101-102页 |
5.3 合成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5.3.1 立方相NaYF4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02页 |
5.3.2 核壳结构 β-NaYF4:Gd/Yb/Tm/Ho@NaYF4的制备 | 第102页 |
5.3.3 亲水性 β-NaYF4:Gd/Yb/Tm/Ho@NaYF4的制备 | 第102-103页 |
5.3.4 羟基氧化钴修饰的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03页 |
5.3.5 实验方法 | 第103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5.4.1 比率型AA荧光探针的设计 | 第103-104页 |
5.4.2 制备和表征 | 第104-108页 |
5.4.3 对AA的光谱响应 | 第108-109页 |
5.4.4 对AA的选择性 | 第109-110页 |
5.4.5 血清中AA的检测 | 第110页 |
5.4.6 细胞荧光成像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基于萘酰亚胺荧光团的双光子纳米荧光传感平台对抗坏血酸的检测和成像 | 第113-125页 |
6.1 引言 | 第113-114页 |
6.2 试剂与仪器 | 第114-115页 |
6.2.1 试剂 | 第114页 |
6.2.2 仪器 | 第114-115页 |
6.3 合成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115-116页 |
6.3.1 纳米探针的合成 | 第115页 |
6.3.2 实验方法 | 第115-116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4页 |
6.4.1 设计、制备和表征 | 第116-118页 |
6.4.2 对AA的荧光响应 | 第118-121页 |
6.4.3 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 | 第121-122页 |
6.4.4 血清中AA的检测 | 第122-123页 |
6.4.5 细胞荧光成像 | 第123-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酰腙镧系元素配合物对铝离子和铜离子的多通道荧光识别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125-147页 |
7.1 引言 | 第125-126页 |
7.2 试剂与仪器 | 第126-127页 |
7.2.1 试剂 | 第126页 |
7.2.2 仪器 | 第126-127页 |
7.3 合成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127-131页 |
7.3.1 配体H4L的合成 | 第127页 |
7.3.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127-129页 |
7.3.3 实验方法 | 第129-131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46页 |
7.4.1 镧系元素配合物结构 | 第131-133页 |
7.4.2 镧系元素配合物的自组装 | 第133-135页 |
7.4.3 镧系元素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 第135-136页 |
7.4.5 对Al~(3+)和Cu~(2+)的荧光识别 | 第136-141页 |
7.4.6 催化CO_2转化为环碳酸酯 | 第141-14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7-155页 |
8.1 荧光材料的选择 | 第147-149页 |
8.2 荧光探针的设计 | 第149-150页 |
8.3 论文研究结果 | 第150-151页 |
8.4 问题和展望 | 第151-155页 |
附录 | 第155-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16页 |
本文涉及的部分名词缩写 | 第216-21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8-220页 |
致谢 | 第220-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