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集安地区三维地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认识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认识 | 第10-1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 第12-20页 |
2.1 构造地质单元 | 第12-13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3页 |
2.3 岩浆岩 | 第13-14页 |
2.4 区域主干断裂 | 第14-15页 |
2.4.1 海城-草河口岩断裂带 | 第14页 |
2.4.2 寒岭-偏岭岩石圈断裂带 | 第14页 |
2.4.3 四平街-凤城断裂带 | 第14页 |
2.4.4 太平哨断裂带 | 第14页 |
2.4.5 刘家河-青堆子断裂带 | 第14-15页 |
2.4.6 鸭绿江断裂带 | 第15页 |
2.5 岩矿石物性特征 | 第15-17页 |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17-20页 |
2.6.1 区域重力特征 | 第17-18页 |
2.6.2 区域航磁特征 | 第18-20页 |
第3章 地球物理数据反演的基本原理 | 第20-28页 |
3.1 区域重磁数据三维反演技术 | 第20-24页 |
3.2 重磁电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技术 | 第24-28页 |
第4章 本溪-集安地区地球物理剖面解释 | 第28-35页 |
4.1 WP02 剖面解释 | 第28-29页 |
4.2 WP04 剖面解释 | 第29-30页 |
4.3 WP05 剖面解释 | 第30-31页 |
4.4 WP06 剖面解释 | 第31-33页 |
4.5 WP07 剖面解释 | 第33-35页 |
第5章 本溪-集安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研究 | 第35-55页 |
5.1 主干断裂地球物理特征 | 第35-41页 |
5.1.1 寒岭-偏岭断裂带 | 第35-38页 |
5.1.2 海城-草河口断裂带 | 第38-40页 |
5.1.3 刘家河断裂带 | 第40-41页 |
5.2 龙岗地块与辽吉裂谷过渡带特征 | 第41-44页 |
5.3 辽吉裂谷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第44-49页 |
5.3.1 褶皱变形 | 第44-47页 |
5.3.2 基底 | 第47-49页 |
5.4 含铁建造地球物理特征 | 第49-51页 |
5.5 主要岩体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结构 | 第51-55页 |
5.5.1 本溪岩体 | 第51-52页 |
5.5.2 接文岩体 | 第52-53页 |
5.5.3 凤城岩体 | 第53-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