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现状 | 第11-18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1-16页 |
1. 传统送达方式 | 第11-14页 |
2. 新兴送达方式——电子送达 | 第14-16页 |
(二) 司法现状 | 第16-18页 |
1. 送达占用时间长 | 第16-17页 |
2. 送达效率低 | 第17页 |
3. 瑕疵送达影响大 | 第17-18页 |
二、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缺陷及面临的困境 | 第18-24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18-22页 |
1. 送达主体单一 | 第18-20页 |
2. 有权签收文书人及协助送达义务人范围过窄 | 第20-21页 |
3. 立法规定粗疏且可操作性低 | 第21页 |
4. 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及强制性保障 | 第21-22页 |
(二) 司法困境——“送达难” | 第22-24页 |
1. 直接送达难 | 第22页 |
2. 邮寄送达流于形式 | 第22-23页 |
3. 公告送达问题多 | 第23-24页 |
4. 法无明确规定 | 第24页 |
三、完善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建议 | 第24-29页 |
(一) 立法完善 | 第25-27页 |
1. 适当扩大民事送达主体 | 第25-26页 |
2. 扩大有权签收人和协助送达义务人的范围 | 第26页 |
3. 完善公告送达 | 第26页 |
4. 对逃避送达及妨碍送达立法惩罚 | 第26-27页 |
5. 建立相应的“瑕疵送达”救济制度 | 第27页 |
(二) 司法完善 | 第27-29页 |
1. 法院内部设立法院送达室 | 第27页 |
2. 加强“法院专递”的投递管理 | 第27-28页 |
3. 提高地址确认书的应用 | 第28页 |
4. 有效衔接户籍管理机构 | 第28-29页 |
5. 加强普法宣传 | 第29页 |
结论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