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神经官能症论文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研究方案第13-26页
    1 研究设计类型第13页
    2 样本量的计算第13-14页
    3 随机方法及隐藏分组第14页
    4 盲法及实施第14页
    5 研究对象第14-17页
        5.1 受试者来源第14-15页
        5.2 诊断标准第15页
        5.3 纳入标准第15页
        5.4 排除标准第15-16页
        5.5 终止试验标准第16页
        5.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及处理第16-17页
    6 治疗方案和对照措施第17-23页
        6.1 治疗分组第17页
        6.2 治疗方法第17-20页
        6.3 观察指标第20-23页
        6.4 研究步骤第23页
    7 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第23-24页
    8 质量控制第24页
    9 异常情况的处理第24-25页
    10 研究路线(如图所示)第25-26页
结果第26-41页
    1 治疗前基线分析第26-30页
        1.1 一般资料比较第26页
        1.2 治疗前两组VAS、HAMD及HAMA评分比较第26-27页
        1.3 治疗前两组P300靶潜伏期比较第27-28页
        1.4 治疗前两组P300靶刺激波幅比较第28-29页
        1.5 治疗前两组P300靶刺激反应时及准确率比较第29-30页
    2 病例完成情况第30页
    3 数据结果第30-41页
        3.1 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第30-31页
        3.2 两组治疗后抑郁评分比较第31-32页
        3.3 两组治疗后焦虑评分比较第32-33页
        3.4 两组治疗后P300比较第33-37页
        3.5 P300与症状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第37-38页
        3.6 两组治疗抑郁症状临床疗效比较第38页
        3.8 两组治疗焦虑症状临床疗效比较第38-39页
        3.9 两组治疗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比较第39-40页
        3.10 不良反应评分比较第40-41页
讨论第41-54页
    1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危害第41页
    2 中国传统医学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认识第41-42页
        2.1 病名的认识第41-42页
        2.2 病因病机第42页
        2.3 中医治疗方法的认识第42页
    3 现代医学对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认识第42-45页
        3.1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主要病因第42-43页
        3.2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病理机制第43-44页
        3.3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临床治疗现状与存在问题第44-45页
    4 本次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第45-46页
    5 疗效评价指标选取第46-47页
    6 rTMS联合舍曲林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第47-48页
    7 rTMS联合舍曲林对疼痛及痛觉信息加工功能的影响第48-50页
    8 rTMS联合舍曲林对认知加工功能的影响第50-51页
    9 结果分析第51-54页
        9.1 抑郁、焦虑以及疼痛症状评价第51-52页
        9.2 认知性电位P300第52页
        9.3 PSPD患者认知加工功能与症状评分间的相关性第52-53页
        9.4 不良反应评分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特色与创新第55-56页
问题与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附件第66-85页
    附件一:综述第66-76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附表第76-84页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85页
    附件三:申明及授权书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由空间光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可信社区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