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低毒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6-36页
    1.1 纳米材料概述第16页
    1.2 量子点概述第16-20页
        1.2.1 光致发光谱(Fluorescence,FL)第18-19页
        1.2.2 量子效率(QY)第19-20页
    1.3 量子点的特性第20-22页
        1.3.1 量子尺寸效应第20-21页
        1.3.2 表面效应第21页
        1.3.3 小尺寸效应第21-22页
        1.3.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第22页
        1.3.5 介电限域效应第22页
        1.3.6 量子限域效应第22页
    1.4 量子点的发展第22-27页
        1.4.1 Ⅱ-Ⅵ族和Ⅲ-Ⅴ族量子点第22-23页
        1.4.2 Ⅱ-Ⅵ族和Ⅲ-Ⅴ族量子点毒性改良第23-25页
        1.4.3 贵金属纳米团簇第25-26页
        1.4.4 碳量子点第26-27页
    1.5 量子点生物毒性的评估第27-29页
        1.5.1 菌群形成测试第28页
        1.5.2 MTT法第28-29页
    1.6 量子点的应用第29-33页
        1.6.1 生物应用第29-31页
        1.6.2 太阳能电池和光分解水产氢第31-32页
        1.6.3 纳米组装器件第32页
        1.6.4 酶模拟物第32-33页
    1.7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3-36页
2 葡萄糖处理增强CdTe量子点的荧光性和稳定性第36-52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41页
        2.2.1 药品第37-38页
        2.2.2 实验仪器第38页
        2.2.3 CdTe QDs的制备第38-39页
        2.2.4 葡萄糖水浴改良CdTe QDs的荧光性第39页
        2.2.5 抗菌性测试第39-40页
        2.2.6 表征测试第40-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1页
        2.3.1 CdTe QDs的制备第41-43页
        2.3.2 葡萄糖处理生成Glu-CdTe QDs第43页
        2.3.3 Glu-CdTe QDs的结构和光谱第43-46页
        2.3.4 葡萄糖与CdTe QDs作用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第46-48页
        2.3.5 葡萄糖修饰后CdTe QDs稳定性的变化第48-49页
        2.3.6 葡萄糖处理生成Glu-CdTe QDs对大肠杆菌的作用第49-51页
    2.4 结论第51-52页
3 水热法合成高荧光和低毒性的CdTe@C纳米复合体第52-70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实验部分第53-57页
        3.2.1 药品第53-54页
        3.2.2 实验仪器第54页
        3.2.3 制备CdTe@C纳米粒子第54-55页
        3.2.4 结构与形貌表征第55-56页
        3.2.5 CdTe@C NCs对pH,盐和氧化物的耐受性测试第56页
        3.2.6 CdTe@C NCs对NIH3T3纤维细胞的毒性测试第56页
        3.2.7 量子产率(QY)测试第56-57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57-68页
        3.3.1 CdTe@C NCs的结构和形貌第57-61页
        3.3.2 CdTe@C NCs的形成机理第61-62页
        3.3.3 CdTe@C NCs的光学性质第62-66页
        3.3.4 CdTe@C NCs对pH,盐和过氧化氢的耐受性第66-67页
        3.3.5 CdTe@C NCs对鼠纤维细胞NIH3T3的毒性测试第67-68页
    3.4. 结论第68-70页
4 碳量子点的合成与应用探究第70-90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6页
        4.2.1 试剂第71-73页
        4.2.2 试剂及仪器第73页
        4.2.3 合成和纯化CNPs第73页
        4.2.4 结构与形貌表征第73-74页
        4.2.5 活性测试第74-75页
        4.2.6 CNPs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显像第75-76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76-88页
        4.3.1 CNPs的结构与形貌第76-80页
        4.3.2 CNPs的制备机理第80-82页
        4.3.3 过氧化物酶模拟物活性测试第82-86页
        4.3.4 特异性测试第86-87页
        4.3.5 生物应用第87-88页
    4.4 结论第88-90页
5 Au/凹凸棒纳米复合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第90-108页
    5.1 引言第90-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94页
        5.2.1 试剂第91-92页
        5.2.2 实验仪器第92-93页
        5.2.3 荧光金纳米簇的制备第93页
        5.2.4 Au/ATP催化剂的制备第93页
        5.2.5 结构与形貌表征第93-94页
        5.2.6 Au/ATP NCs的生物毒性测试第94页
        5.2.7 Au/ATP NCs的催化活性测试第94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94-107页
        5.3.1 荧光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第94-95页
        5.3.2. Au/ATP NCs复合体的结构第95-98页
        5.3.3 Au/ATP NCs的生物毒性测试第98-99页
        5.3.4. Au/ATP NCs作为过氧化物酶模拟物检测H_2O_2、Fe~(3+)和Ag~+第99-103页
        5.3.5 Au/ATP NCs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机理第103-106页
        5.3.6 Au/ATP NCs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第106-107页
    5.4 结论第107-108页
全文总结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31页
附录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场竖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多次碰撞响应和特性研究
下一篇:人脸识别中基于图像局部结构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