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从人的自我修养角度探讨 | 第13页 |
2.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探讨 | 第13-14页 |
(三)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文献参阅法和资料搜集法 | 第14页 |
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4-15页 |
(四)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论语》“和合”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6-23页 |
(一) 政治背景 | 第16-18页 |
1. 先秦时宗法家族社会 | 第16-17页 |
2. 西周统治者的政治实践 | 第17-18页 |
(二) 社会背景 | 第18-21页 |
1. 春秋时期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 | 第18-20页 |
2.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 第20-21页 |
(三) 理论渊源 | 第21-23页 |
二、《论语》中“和合”思想的内涵、价值原则及政治目标 | 第23-35页 |
(一) 《论语》中“和合”思想的释义与内涵 | 第23-26页 |
1. 《论语》中“和”“合”的释义 | 第23-24页 |
2. 《论语》中“和合”思想的内涵 | 第24-26页 |
(二)“和合”思想的价值原则 | 第26-31页 |
1. 修己以安人 | 第26-28页 |
2. 义以为上 | 第28-30页 |
3. 以人为本 | 第30-31页 |
(三)“和合”思想的政治目标与追求 | 第31-35页 |
1. 理想的政治人格追求 | 第31-33页 |
2. 理想的社会、国家目标 | 第33-35页 |
三、《论语》中“和合”政治思想的内容与表现 | 第35-47页 |
(一) 齐之以礼 | 第35-38页 |
1. 克己复礼 | 第35-36页 |
2. 礼之用,和为贵 | 第36-37页 |
3. 为国以礼 | 第37-38页 |
(二) 宽民惠民 | 第38-41页 |
1. 庶之 | 第38-39页 |
2. 富之 | 第39-40页 |
3. 教之 | 第40-41页 |
(三) 中庸的方法 | 第41-44页 |
1. 过与不及 | 第41-42页 |
2. 叩其两端 | 第42-43页 |
3. 和而不同 | 第43-44页 |
(四) 德主刑辅 | 第44-47页 |
1. 道之以德 | 第44-45页 |
2. 辅之以刑 | 第45-47页 |
四、对《论语》中“和合”政治思想的评价及其现代启示 | 第47-55页 |
(一) 对“和合”政治思想的评价 | 第47-51页 |
1.“和合”政治思想的价值 | 第47-49页 |
2.“和合”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二) 和合政治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51-55页 |
1. 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 第51-52页 |
2. 对于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有重要意义 | 第52-53页 |
3. 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支撑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