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农药的使用及残留监测情况 | 第13-16页 |
1.2.1 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 | 第13-14页 |
1.2.2 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 | 第14页 |
1.2.3 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监测及污染概况 | 第14-15页 |
1.2.4 国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监测及污染概况 | 第15-16页 |
1.3 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6-19页 |
1.3.1 农药残留概念 | 第16-17页 |
1.3.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概述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限量 | 第19-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2.1.1 样品来源和制备 | 第19页 |
2.1.2 样品种类 | 第19-21页 |
2.1.3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 检测方法 | 第22-30页 |
2.2.1 检测方法标准 | 第22页 |
2.2.2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第22-25页 |
2.2.3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 | 第25-28页 |
2.2.4 蔬菜和水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 | 第28-30页 |
2.3 数理统计 | 第30-31页 |
2.3.1 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2 定量分析 | 第31页 |
2.4 结果判定依据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绍兴地区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监测及原因分析 | 第35-56页 |
3.1 绍兴地区蔬菜和水果生产的基本情况 | 第35页 |
3.2 绍兴地区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结果和讨论 | 第35-47页 |
3.2.1 从不同农药种类分析 | 第36-42页 |
3.2.2 从不同种类蔬菜分析 | 第42-43页 |
3.2.3 从不同采样时间分析 | 第43-45页 |
3.2.4 从不同样品来源分析 | 第45-47页 |
3.2.5 蔬菜农药监测结果 | 第47页 |
3.3 绍兴地区水果中农药残留监测结果和讨论 | 第47-54页 |
3.3.1 从农药类别分析 | 第47-51页 |
3.3.2 从水果种类分析 | 第51-52页 |
3.3.3 从采样时间分析 | 第52-53页 |
3.3.4 从样品来源分析 | 第53-54页 |
3.3.5 水果农药监测结果 | 第54页 |
3.4 绍兴地区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风险探讨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 第56-64页 |
4.1 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 | 第56-57页 |
4.1.1 环境恶化 | 第56页 |
4.1.2 病虫害自身的变化 | 第56-57页 |
4.2 农药产品结构和农药市场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1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57-58页 |
4.2.2 农药标签说明不够规范 | 第58页 |
4.2.3 农药生产经营和销售管理体系混乱 | 第58-59页 |
4.3 种植户农业知识欠缺 | 第59-61页 |
4.3.1 种植户文化水平低、老龄化严重 | 第59-60页 |
4.3.2 施药方法不科学 | 第60-61页 |
4.3.3 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执行不严格 | 第61页 |
4.4 政府监管职责难以到位 | 第61-64页 |
4.4.1 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61-62页 |
4.4.2 政府监管仍然薄弱 | 第62页 |
4.4.3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健全 | 第62-63页 |
4.4.4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于健全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绍兴地区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控制途径及对策 | 第64-69页 |
5.1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第64页 |
5.2 推广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 | 第64-65页 |
5.3 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 | 第65页 |
5.4 加强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 | 第65-66页 |
5.5 加强对农户和农资经营者的培训 | 第66页 |
5.6 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 第66-67页 |
5.7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 第67-68页 |
5.8 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模式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