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开挖面稳定性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开挖面稳定性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解析法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3 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盾构施工开挖面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 盾构施工法起源和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2.2 土压式盾构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环节 | 第18-19页 |
2.3 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扰动 | 第19-20页 |
2.3.1 盾构施工使周围土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 | 第19-20页 |
2.3.2 盾构施工对地层、地表的扰动 | 第20页 |
2.4 开挖面支护压力的设置 | 第20-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本构模型的选取及数值模拟的实现方法 | 第24-30页 |
3.1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24-26页 |
3.1.1 弹塑性准则 | 第24-25页 |
3.1.2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25-26页 |
3.2 数值模拟的实现方法 | 第26-28页 |
3.2.1 地应力平衡 | 第27页 |
3.2.2 开挖区土体的应力释放 | 第27页 |
3.2.3 土体开挖、管片拼装 | 第27-28页 |
3.2.4 模拟支护力的不足及过大 | 第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黄土地层开挖面稳定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30-51页 |
4.1 工程概况及主要参数 | 第30-32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4.1.2 工程主要参数 | 第31-32页 |
4.2 基本假设与模型参数 | 第32-33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4.2.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33页 |
4.3 计算模型 | 第33-35页 |
4.4 开挖面支护应力的设置 | 第35-36页 |
4.5 支护力不足情况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5页 |
4.5.1 开挖面最大水平位移随支护应力比的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4.5.2 开挖面水平位移发展规律 | 第37-38页 |
4.5.3 开挖面周围土体竖向变形及应力规律 | 第38-40页 |
4.5.4 开挖面周围土体塑性区发展规律 | 第40-42页 |
4.5.5 支护力不足对地表的影响 | 第42-44页 |
4.5.6 支护力不足对地层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7 极限支护压力的确定 | 第45页 |
4.6 支护力过大情况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6.1 开挖面最大水平位移随支护应力比的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6.2 支护力最大情况下开挖面水平位移规律 | 第46-47页 |
4.6.3 支护力过大对地表的影响 | 第47-48页 |
4.6.4 支护力过大对地层的影响 | 第48页 |
4.6.5 开挖面周围土体塑性区发展规律 | 第48-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不同因素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1-74页 |
5.1 隧道埋深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1-58页 |
5.1.1 不同埋深下支护压力的设置 | 第51-53页 |
5.1.2 开挖面最大水平位移及极限支护力受埋深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5.1.3 隧道埋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4 隧道埋深对地层沉降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5 隧道埋深对开挖面周围土体塑性区开展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 隧道直径的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8-64页 |
5.2.1 不同隧道直径下支护压力的设置 | 第59-60页 |
5.2.2 开挖面水平最大位移及极限支护力受隧道直径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3 隧道直径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4 隧道直径对地层沉降的影响 | 第63页 |
5.2.5 隧道直径对开挖面周围土体塑性区发展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 土体参数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4-72页 |
5.3.1 粘聚力的影响 | 第64-68页 |
5.3.2 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68-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