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手性分离 | 第9-12页 |
1.1.1 手性含义 | 第9页 |
1.1.2 手性拆分方法 | 第9-10页 |
1.1.3 手性药物 | 第10-11页 |
1.1.4 手性分离意义 | 第11-12页 |
1.2 膜分离 | 第12-13页 |
1.2.1 膜的定义及膜分离种类 | 第12-13页 |
1.2.2 均苯三甲酰氯膜 | 第13页 |
1.3 液相色谱 | 第13-16页 |
1.3.1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第13-15页 |
1.3.2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 | 第15-16页 |
1.3.3 全水液相色谱 | 第1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万古霉素手性膜研究 | 第18-36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1页 |
2.2.1 试剂 | 第19页 |
2.2.2 仪器 | 第19页 |
2.2.3 试剂的纯化 | 第19页 |
2.2.4 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5 膜的拆分机理 | 第20页 |
2.2.6 选择透过性实验 | 第20页 |
2.2.7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及相关计算公式 | 第20-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34页 |
2.3.1 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的表征 | 第21-24页 |
2.3.2 制备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2.3.3 正交实验优化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对D,L-苯甘氨酸拆分条件的研究 | 第28-32页 |
2.3.4 大尺寸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对D,L-苯甘氨酸的拆分 | 第32-33页 |
2.3.5 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拆分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替考拉宁手性膜研究 | 第36-51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试剂 | 第37页 |
3.2.2 仪器 | 第37页 |
3.2.3 试剂的纯化 | 第37页 |
3.2.4 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的制备 | 第37页 |
3.2.5 膜的拆分机理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3.3.1 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砜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38-40页 |
3.3.2 制备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影响聚合的因素 | 第40-44页 |
3.3.3 正交实验优化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拆分条件的研究 | 第44-48页 |
3.3.4 大尺寸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拆分 | 第48-49页 |
3.3.5 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对D,L-苯甘氨酸的拆分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的手性膜色谱研究 | 第51-57页 |
4.1 万古霉素-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的手性膜色谱 | 第51-54页 |
4.1.1 引言 | 第51页 |
4.1.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4.1.4 小结 | 第53-54页 |
4.2 替考拉宁-均苯三甲酰氯聚醚砜复合膜的手性膜色谱 | 第54-57页 |
4.2.1 引言 | 第54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54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4.2.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万古霉素固定相和替考拉宁固定相的全水高效液相色谱研究 | 第57-66页 |
5.1 万古霉素柱对手性样品的分离 | 第57-61页 |
5.1.1 引言 | 第57页 |
5.1.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1页 |
5.1.4 小结 | 第61页 |
5.2 替考拉宁柱对手性样品的分离 | 第61-66页 |
5.2.1 引言 | 第61页 |
5.2.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5.2.4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