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言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新疆兵地融合研究的概况 | 第13-17页 |
(三)简要评述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兵团 | 第20-21页 |
(二)地方 | 第21-22页 |
(三)融合发展 | 第22页 |
二、协同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一)协同理论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二)相关领域应用 | 第23页 |
(三)协同理论在兵地融合发展中的运用 | 第23页 |
三、中国共产党屯垦戍边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及现实困境 | 第24-33页 |
一、兵地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 | 第24-27页 |
(一)1954 年到1975年的第一阶段:互帮互助阶段 | 第24-25页 |
(二)1981 年到2000年的第二阶段:局部探索阶段 | 第25-26页 |
(三)2000 年到2010年的第三阶段:全面融合阶段 | 第26-27页 |
(四)2010 年至今的第四阶段:全局战略性融合阶段 | 第27页 |
二、兵地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一)兵地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27-30页 |
(二)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的理性分析——基于协同理论 | 第33-52页 |
一、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系统的建构分析 | 第33-36页 |
(一)融合主体子系统 | 第33-34页 |
(二)对外交换子系统 | 第34-35页 |
(三)融合要素子系统 | 第35页 |
(四)控制子系统 | 第35-36页 |
(五) 障碍子系统 | 第36页 |
二、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系统的特性分析 | 第36-40页 |
(一) 多层级的主体和要素互动致使系统具有了复杂性 | 第36页 |
(二)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体现出系统的开放性 | 第36-37页 |
(三)兵地融合的功能大于兵地各自功能简单叠加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 | 第37页 |
(四)不可预期的兵地融合发展进程致使系统具有非线性 | 第37-38页 |
(五)兵地间巨大差异与融合障碍致使系统呈现非平衡性 | 第38-40页 |
三、协同理论对兵地融合发展的指导 | 第40-52页 |
(一)自组织原理——规范兵地双方的行为选择 | 第40页 |
(二)协同效应——要求兵地之间优势互补 | 第40页 |
(三)伺服原理——控制兵地融合系统的发展演化 | 第40-41页 |
(四)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 | 第41-52页 |
第四章 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的协同路径选择 | 第52-57页 |
一、加强兵地融合的顶层设计 | 第52-53页 |
(一) 立足新疆区情制定体系化的融合目标 | 第52页 |
(二)借鉴区域一体化成功案例 | 第52-53页 |
(三) 制定兵地融合发展整体规划 | 第53页 |
二、推动兵地城镇融合发展进程 | 第53-54页 |
(一)统筹新疆城镇化进程 | 第53-54页 |
(二)深化并推广兵团建城模式 | 第54页 |
(三)完善新疆城市体系 | 第54页 |
三、完善兵地制度化的协调互动机制 | 第54-55页 |
(一)强化并推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 | 第54-55页 |
(二)建立互动平台加强人员交流 | 第55页 |
(三)注重共享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 第55页 |
四、发展兵地融合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 | 第55-56页 |
(一)明确兵地比较优势发挥互补作用 | 第55页 |
(二)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实现统一市场 | 第55-56页 |
(三)深化项目共建引入第三方资金 | 第56页 |
五、努力探索兵地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模式 | 第56-57页 |
(一)以民族团结促兵地融合 | 第56页 |
(二)加强兵地社会治安共建 | 第56页 |
(三)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一、结论与创新 | 第57-58页 |
(一)结论 | 第5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一)不足之处 | 第58页 |
(二)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