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要 | 第13-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8-25页 |
1.3.1 嵌入式正极材料 | 第18-22页 |
1.3.2 转换式正极材料 | 第22-25页 |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5-29页 |
1.4.1 石墨和硬碳 | 第25-26页 |
1.4.2 钛酸锂负极材料 | 第26-27页 |
1.4.3 转换式负极材料-合金材料(B型) | 第27-28页 |
1.4.4 转换式负极材料-其它类型(A型)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9-65页 |
2.1 锂硫电池简介 | 第29页 |
2.2 锂硫电池基本知识 | 第29-30页 |
2.3 锂硫电池研究历史 | 第30-32页 |
2.4 锂硫电池遇到的技术瓶颈 | 第32-35页 |
2.4.1 飞梭效应机理 | 第32-34页 |
2.4.2 自放电 | 第34-35页 |
2.5 硫正极材料 | 第35-51页 |
2.5.1 传统硫复合物电极 | 第35-36页 |
2.5.2 硫-碳复合材料 | 第36-40页 |
2.5.3 硫-碳复合方式 | 第40-42页 |
2.5.4 硫-高聚物复合正极材料 | 第42-51页 |
2.6 硫化锂正极材料 | 第51-62页 |
2.6.1 硫化锂正极材料简介 | 第51页 |
2.6.2 复合硫化锂正极材料 | 第51-62页 |
2.7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62-65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65-75页 |
3.1 实验原材料、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65-67页 |
3.1.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第65页 |
3.1.2 材料和电极制备的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3.1.3 材料形貌结构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 | 第66-67页 |
3.2 电极材料制备 | 第67-71页 |
3.2.1 淀粉为碳源的碳及其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7-69页 |
3.2.2 以蔗糖为碳源制备碳及其硫/碳复合材料 | 第69-70页 |
3.2.3 以浒苔为碳源制备碳及其硫/碳复合材料 | 第70页 |
3.2.4 Li_2S及Li_2S/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0-71页 |
3.3 材料形貌结构的表征方法 | 第71-72页 |
3.4 电极制备和其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72-75页 |
3.4.1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第72页 |
3.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2-75页 |
第四章 中空多孔碳化淀粉@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75-97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碳化淀粉和硫@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 | 第75-84页 |
4.3 碳化淀粉@硫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84-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五章 二氧化碳刻蚀碳化蔗糖及其与硫的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97-115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CO_2刻蚀温度和时间对碳材料结构形貌的影响 | 第98-107页 |
5.3 CO_2刻蚀温度和时间对硫@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 | 第107-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碳化浒苔二氧化碳刻蚀及其与硫的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15-131页 |
6.1 引言 | 第115页 |
6.2 碳化浒苔的结构与形貌 | 第115-122页 |
6.3 不同温度刻蚀的碳化浒苔/硫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22-13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高纯亚微米硫化锂的制备和高性能纳米硫化锂/多孔碳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 | 第131-151页 |
7.1 引言 | 第131-132页 |
7.2 Li_2S和Li_2S/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132-141页 |
7.3 Li_2S/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41-14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8-15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8.1 结论 | 第151-153页 |
8.2 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作者简介 | 第181-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研究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