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5页 |
| 1.2.1 多平台水声探测系统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1.2.2 水声信道复用技术 | 第11-12页 |
| 1.2.3 目标探测发展概述 | 第12-14页 |
| 1.2.4 时间反转镜技术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 第2章 多平台声纳协同定位算法 | 第16-32页 |
| 2.1 双基地声纳原理分析 | 第16-18页 |
| 2.1.1 双基地声纳构成 | 第16页 |
| 2.1.2 双基地声纳的定位方法 | 第16-17页 |
| 2.1.3 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 第17-18页 |
| 2.2 基于波到达方向的定位算法 | 第18-21页 |
| 2.2.1 定位算法原理分析 | 第18页 |
| 2.2.2 定位精度分析 | 第18-19页 |
| 2.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9-21页 |
| 2.3 基于波到达时间的定位算法 | 第21-25页 |
| 2.3.1 定位算法原理分析 | 第21-23页 |
| 2.3.2 定位精度分析 | 第23页 |
| 2.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 2.4 基于线性最小二乘的三基地定位算法 | 第25-27页 |
| 2.4.1 定位算法原理 | 第26页 |
| 2.4.2 定位精度分析 | 第26-27页 |
| 2.5 基于数据融合的三基地声纳定位方法 | 第27-29页 |
| 2.5.1 数据融合原理 | 第27-28页 |
| 2.5.2 基于数据融合的定位算法 | 第28-29页 |
| 2.5.3 定位精度分析 | 第29页 |
| 2.6 三基地声纳两种定位方法仿真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 2.6.1 定位精度的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 2.6.2 测量误差不一致对定位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多平台声纳空域无扰复用定位方法 | 第32-46页 |
| 3.1 基于自适应聚焦波束形成技术的多平台空域无扰复用技术 | 第33-39页 |
| 3.1.1 宽带阵列接收数据模型 | 第33-34页 |
| 3.1.2 常规波束形成 | 第34-35页 |
| 3.1.3 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35-37页 |
| 3.1.4 仿真分析 | 第37-39页 |
| 3.2 基于时间反转技术的多平台空域无扰复用技术 | 第39-45页 |
| 3.2.1 时间反转镜分类 | 第39-40页 |
| 3.2.2 虚拟时间反转镜(VTRM)原理 | 第40-41页 |
| 3.2.3 时间反转技术对同频多源干扰的抑制作用 | 第41-4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多平台声纳协同探测与定位性能预报软件 | 第46-59页 |
| 4.1 多平台声纳协同探测与定位性能预报软件 | 第46-47页 |
| 4.2 信号在水声信道中传播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4.3 多平台声纳协同探测目标品质因数 | 第48-51页 |
| 4.3.1 算法原理 | 第49-50页 |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4.4 多平台声纳协同探测检测概率 | 第51-54页 |
| 4.4.1 检测概率 | 第52页 |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4.5 多平台声纳协同探测覆盖范围 | 第54-58页 |
| 4.5.1 搜索覆盖范围 | 第54-55页 |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