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有效供给关系的研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缩略词表第8-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1 前言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第15-17页
        1.1.1 创新体系建设是世界各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第15页
        1.1.2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第15-16页
        1.1.3 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第16页
        1.1.4 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研究有效供给关系第16-17页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第17-24页
        1.2.1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实证评价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2 产业政策工具及其实证评价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22页
        1.2.3 产业创新体系与政策工具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4 以上研究领域在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23-24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阐述第24-27页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1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4.2 研究内容第28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8-31页
        1.5.1 研究思路第28-29页
        1.5.2 研究方法第29-31页
2 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维度及其功能与特征分析第31-56页
    2.1 本理论框架的科学性辨析第34-35页
        2.1.1 系统性和逻辑性第34页
        2.1.2 动态性和过程性第34-35页
        2.1.3 市场性和计划性第35页
    2.2 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第35-49页
        2.2.1 创新要素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内在基础第35-40页
        2.2.2 创新环境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外在保障第40-41页
        2.2.3 创新过程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动态行为第41-48页
        2.2.4 创新效益是产业创新体系的价值体现第48-49页
    2.3 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第49-53页
        2.3.1 普遍性与特殊性第49-50页
        2.3.2 系统性与流动性第50-51页
        2.3.3 市场端与政策端第51-52页
        2.3.4 内生性与开放性第52页
        2.3.5 集聚性与生长性第52-53页
    2.4 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点第53-55页
        2.4.1 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第53页
        2.4.2 全面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第53-54页
        2.4.3 着力推动产业的协同创新第54页
        2.4.4 坚持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第54-55页
        2.4.5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评价及案例研究第56-85页
    3.1 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56-58页
        3.1.1 与产业创新体系相对应第56页
        3.1.2 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第56页
        3.1.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56-57页
        3.1.4 可操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第57页
        3.1.5 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第57页
        3.1.6 相对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第57-58页
    3.2 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第58-62页
        3.2.1 产业创新要素第60页
        3.2.2 产业创新环境第60-61页
        3.2.3 产业创新过程第61页
        3.2.4 产业创新效益第61-62页
    3.3 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分析第62-63页
        3.3.1 系统分析第62页
        3.3.2 过程覆盖第62页
        3.3.3 动静结合第62-63页
        3.3.4 经济属性第63页
        3.3.5 企业主体第63页
        3.3.6 创新层次第63页
    3.4 案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第63-84页
        3.4.1 评价指标说明第63-66页
        3.4.2 指标测算结果第66-74页
        3.4.3 评价结论分析第74-84页
    3.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4 产业创新体系相关政策工具形成的基础与效能探究第85-120页
    4.1 产业创新体系相关政策工具的基本属性与特点第85-87页
        4.1.1 普适性与特殊性第85-86页
        4.1.2 基础性与前瞻性第86-87页
        4.1.3 实践性与实效性第87页
        4.1.4 动态性与持续性第87页
        4.1.5 协同性和系统性第87页
    4.2 产业创新体系相关政策工具形成的基础与原则第87-89页
        4.2.1 政策工具是政府主观意志与宏观调控的体现第87-88页
        4.2.2 政策工具对产业创新体系有着直接影响作用第88页
        4.2.3 国家与地方相结合,普适性与产业性相结合第88页
        4.2.4 政策工具必须与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相对应第88页
        4.2.5 应充分考虑政策工具之间的联动和互补效应第88-89页
        4.2.6 政策工具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第89页
    4.3 产业创新体系相关政策工具的分析方法与路径第89-96页
        4.3.1 基于政策自身特点分析第89-91页
        4.3.2 基于产业创新体系分析第91-95页
        4.3.3 基于内在使用效能分析第95-96页
    4.4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政策工具案例分析第96-110页
        4.4.1 基于政策自身特点分析第96-101页
        4.4.2 基于产业创新体系分析第101-108页
        4.4.3 基于内在使用效能分析第108-110页
    4.5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工具实施的启示与建议第110-119页
        4.5.1 有效供给的启示第111-115页
        4.5.2 供给不足的启示第115-116页
        4.5.3 有效供给的建议第116-119页
    4.6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5 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供给关系优化策略试论第120-129页
    5.1 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供给关系存在的不足第120-123页
        5.1.1 人才创新活力的激发不足第120页
        5.1.2 企业主体地位的支撑不足第120-121页
        5.1.3 完整创新链条的配置不足第121页
        5.1.4 创新内生动力的提升不足第121页
        5.1.5 市场机制的补充引导不足第121-122页
        5.1.6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足第122页
        5.1.7 政策内在效能的发挥不足第122-123页
    5.2 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供给关系优化的建议第123-128页
        5.2.1 瞄准产业创新体系的内在需求第123-125页
        5.2.2 充分激发政策工具的内在效能第125-126页
        5.2.3 全面构建功能型政策工具体系第126-127页
        5.2.4 提升政策工具前瞻性和适用性第127-128页
    5.3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6 结论第129-131页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29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7页
个人简历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及临床感染特征的研究
下一篇: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