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论文

印度獐牙菜抗肝纤维化作用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第13-15页
        1.1 肝纤维化概况第13页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第13-14页
        1.3 传统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第14-15页
    2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第15-16页
        2.1 代谢组学的概念第15页
        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和方法第15-16页
    3 印度獐牙菜研究进展第16-19页
        3.1 印度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第16页
        3.2 印度獐牙菜的药理作用第16-19页
    参考文献第19-23页
第二章 印度獐牙菜体内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第23-32页
    1 仪器与试药第23-24页
        1.1 仪器第23页
        1.2 试药第23-24页
    2 方法第24-26页
        2.1 样品的制备第24页
        2.2 动物分组第24-25页
        2.3 造模及给药第25页
        2.4 观测指标第25页
        2.5 数据统计第25-26页
    3 结果第26-30页
        3.1 一般状况第26页
        3.2 肝脏形态与肝脏系数第26-27页
        3.3 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第27-28页
        3.4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第28-29页
        3.5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第29-30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2页
第三章 印度獐牙菜体外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第32-38页
    1 仪器与试药第32-33页
        1.1 仪器第32页
        1.2 试药第32-33页
        1.3 细胞株第33页
        1.4 试剂配制第33页
    2 方法第33-34页
        2.1 细胞复苏第33页
        2.2 细胞培养第33页
        2.3 细胞传代第33页
        2.4 药物处理第33-34页
        2.5 细胞实验分组第34页
        2.6 MTT法第34页
        2.7 数据统计第34页
    3 结果第34-35页
        3.1 印度獐牙菜对HSC-T6的形态影响第34页
        3.2 MTT法检测印度獐牙菜对HSC-T6增殖的影响第34-3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38页
第四章 印度獐牙菜抗肝纤维化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第38-50页
    1 仪器与试药第38-39页
        1.1 仪器第38页
        1.2 试药第38-39页
    2 方法第39-40页
        2.1 印度獐牙菜提取物制备第39页
        2.2 样品信息第39页
        2.3 样品制备第39页
        2.4 UPLC-Q-TOF-MS分析条件第39-40页
        2.5 UPLC-Q-TOF-MS数据分析第40页
        2.6 数据统计第40页
    3 结果第40-47页
        3.1 大鼠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建立第40-42页
        3.2 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代谢物谱的变化第42-47页
    4 代谢通路分析第47-48页
        4.1 磷脂代谢第47-48页
        4.2 色氨酸代谢第48页
        4.3 胆汁酸代谢第48页
    5 小结与讨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第五章 印度獐牙菜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第50-69页
    1 仪器与试药第50-51页
        1.1 仪器第50页
        1.2 试药第50-51页
    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2.1 UPLC色谱条件第51页
        2.2 质谱检测条件第51页
        2.3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51页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51-52页
    3 结果第52-66页
        3.1 印度獐牙菜的UPLC-Q-TOF-MS鉴定第52-55页
        3.2 结构鉴定第55-66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第69-71页
    1 全文总结第69-70页
    2 特色与创新第70页
    3 不足与展望第70-71页
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胃调肠颗粒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药效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病理网络整合调控机制探讨牡丹皮萜苷—多糖双组分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组分结构特征及“组分—靶标—效应”关系研究